網路設計師教程

網路設計師教程

《網路設計師教程》是2004年03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道元。本書覆蓋了網路設計師級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考試範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網路設計師教程》是中國計算機軟體專業技術資格和水平考試的指定用書。其內容包括數據通信、網路體系結構與協定、區域網路與廣域網技術等, 基本覆蓋了網路設計師級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考試範圍。

圖書目錄

第1章引論1
1.1計算機網路發展簡史1
1.2計算機網路分類2
1.3計算機網路技術基本內容2
1.4計算機網路發展趨勢4第2章數據通信9
2.1數據通信模型9
2.2傳輸概念10
2.2.1時域概念10
2.2.2頻域概念11
2.2.3數據率和頻帶的關係12
2.3模擬數據傳輸和數字
數據傳輸14
2.4數據調製與編碼16
2.4.1調製與編碼原理16
2.4.2模擬數據的模擬信號
調製17
2.4.3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
調製18
2.4.4數字數據的數位訊號
編碼19
2.4.5模擬數據的數位訊號
編碼20
2.5多路復用22
2.5.1頻分多路復用22
2.5.2時分多路復用23
2.6檢錯與糾錯26
2.6.1檢錯法27
2.6.2糾錯法29
2.7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29
2.8傳輸介質30
2.8.1雙絞線31
2.8.2同軸電纜32
2.8.3光導纖維電纜34
2.8.4無線介質36
2.9數據通信物理層接口及協定37
2.9.1物理層的特性37
2.9.2RS232C接口38
2.9.3其他標準接口44
2.10微機通信硬體45
2.10.1數據機45
2.10.2通信適配器46
2.11微機通信軟體47
2.11.1通信軟體47
2.11.2終端仿真49
2.11.3簡單檔案傳輸協定50第3章交換技術58
3.1線路交換58
3.2分組交換技術59
3.2.1分組交換原理59
3.2.2分組交換技術61
3.2.3外部的和內部的操作64
3.3幀中繼交換65

3.3.1幀中繼原理65
3.3.2幀中繼的套用66
3.4信元交換技術67
3.4.1異步轉移模式基本
原理67
3.4.2ATM交換和控制69第4章網路體系結構及協定73
4.1網路體系結構及協定的定義73
4.2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74
4.2.1OSI模型簡介74
4.2.2OSI模型基本構造技術76
4.3TCP/IP的分層78
4.3.1TCP/IP分層模型78
4.3.2TCP/IP分層工作原理79
4.3.3TCP/IP模型的分界線80
4.3.4復用和分解80
4.4IP協定81
4.4.1Internet體系結構81
4.4.2IP數據報82
4.4.3IP數據報選項84
4.5用戶數據報協定85
4.5.1UDP協定功能85
4.5.2UDP報文格式85
4.5.3UDP的協定分層
與封裝85
4.5.4UDP的復用、分解
與連線埠86
4.6可靠的數據流傳輸87
4.6.1可靠的數據流傳輸
服務特性87
4.6.2可靠的數據流傳輸
服務的實現88
4.7傳輸控制協定89
4.7.1TCP功能89
4.7.2TCP報文格式90
4.7.3TCP的操作92第5章區域網路技術94
5.1區域網路定義和特性94
5.2乙太網95
5.2.1載波監聽多路訪問95
5.2.2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
檢測96
5.2.3退避算法97
5.3標記環網98
5.3.1標記環操作原理98
5.3.2優先權策略100
5.4FDDI網102
5.4.1FDDI技術102
5.4.2FDDI幀格式104
5.4.3FDDI協定105
5.5區域網路標準106
5.6區域網路參考模型108
5.7邏輯鏈路控制協定114
5.7.1網路層/LLC子層界面
服務規範114
5.7.2LLC子層/MAC子層界面
服務規範116
5.7.3LLC協定數據單元
結構117
5.7.4LLC協定的型和類117
5.7.5LLC協定的元素117
5.8CSMA/CD介質訪問控制
協定120
5.8.1MAC服務規範121
5.8.2介質訪問控制的
幀結構122
5.8.3介質訪問控制方法122
5.8.4介質訪問控制子層和
鄰近層的接口124
5.9標記環介質訪問控制協定125
5.9.1MAC服務規範126
5.9.2介質訪問控制幀結構126
5.9.3介質訪問控制方法129
5.10快速乙太網129
5.10.1快速乙太網類型129
5.10.2快速乙太網產品131
5.11基於交換技術的網路131
5.11.1交換網結構131
5.11.2全雙工乙太網134
5.11.3多媒體135
5.12千兆位乙太網137
5.12.1千兆位乙太網規程
和標準137
5.12.2交換式LAN結構的
千兆位乙太網138
5.13ATM區域網路139
5.14無線區域網路142
5.14.1IEEE 802.11體系
結構142
5.14.2物理介質規範143
5.14.3介質訪問控制143
5.14.4分布協調功能144
5.14.5點協調功能145
5.15城域網146第6章廣域網技術149
6.1電話網149
6.1.1公用交換電話網149
6.1.2計算機交換分機150
6.2點到點通信154
6.2.1SLIP協定154
6.2.2PPP協定155
6.3綜合業務數字網156
6.3.1ISDN系統結構157
6.3.2ISDN協定參考模型159
6.4分組交換網161
6.4.1分組交換網原理161
6.4.2X.25分層協定162
6.4.3虛電路服務163
6.4.4X.25分組格式164
6.5幀中繼網167
6.5.1幀中繼網產生背景167
6.5.2幀中繼網與X.25
網比較167
6.5.3幀中繼協定結構169
6.5.4幀中繼呼叫控制172
6.5.5用戶數據傳輸175
6.5.6幀中繼網路功能176
6.6ATM網177
6.6.1ATM協定參考模型177
6.6.2ATM層179
6.6.3ATM物理層180
6.6.4ATM適配層181
6.7數字數據網182
6.8移動通信183
6.8.1移動通信網183
6.8.2全球移動通信系統184
6.8.3無線軟體套用協定186
6.8.4個人通信業務/個人
通信網189
6.9衛星通信系統190
6.9.1衛星通信190
6.9.2甚小口徑天線地球站192
6.9.3低軌道衛星通信系統193第7章網路互連技術196
7.1區域網路互連196
7.1.1區域網路互連方式196
7.1.2中繼器互連方式197
7.1.3網橋互連方式197
7.1.4路由器互連方式198
7.1.5互連方式的對比199
7.2網路互連原理200
7.2.1網路互連要求200
7.2.2互連網路結構201
7.3無連線網路互連203
7.3.1無連線互連網路的
操作203
7.3.2無連線互連網路的
設計204
7.4IP數據報的路由選擇207
7.4.1IP數據報的直接傳送和
間接傳送207
7.4.2IP路由選擇表與算法208
7.5差錯與控制報文協定209
7.5.1ICMP機制210
7.5.2ICMP報文格式210
7.6核心路由器體系結構212
7.7路由選擇算法213
7.7.1距離矢量路由選擇213
7.7.2鏈路狀態路由選擇213
7.8自治系統214
7.9內部網關協定215
7.9.1路由選擇信息協定215
7.9.2開放最短路徑
優先協定217
7.10外部網關協定219
7.10.1外部網關協定219
7.10.2邊界網關協定222第8章網路作業系統224
8.1網路作業系統的功能224
8.1.1網路作業系統概述224
8.1.2NOS的基本組成225
8.2NetWare系列227
8.2.1NetWare的組成227
8.2.2NetWare的功能228
8.2.3NetWare伺服器及
檔案系統230
8.2.4NetWare工作站230
8.2.5NetWare工具231
8.3Windows NT231
8.3.1LAN Manager系列231
8.3.2Windows NT工作站233
8.3.3Windows NT伺服器234
8.3.4Windows NT的網路
環境235
8.3.5Windows NT的網路
結構235
8.4對等式區域網路237
8.4.1對等式區域網路操作
系統237
8.4.2Windows for Work?
groups238
8.4.3Windows 95239
8.5UNIX作業系統239
8.5.1UNIX的功能239
8.5.2UNIX的結構240
8.5.3網路檔案系統241
8.6Linux作業系統241
8.6.1Linux的功能242
8.6.2Linux的常用軟體242第9章網路管理244
9.1區域網路管理技術244
9.1.1傳統區域網路管理244
9.1.2區域網路管理工具250
9.2網路管理功能251
9.3網路管理協定255
9.4簡單網路管理協定257
9.4.1SNMP概述257
9.4.2SNMP管理控制框架
與實現257
9.4.3SNMP協定260
9.5網路管理系統262
9.5.1HP的OpenView262
9.5.2IBM的NetView264
9.5.3Sun的SunNet
Manager265
9.5.4Cabletron的SPE?
CTRUM266
9.6網路日常管理和維護268
9.6.1VLAN管理268
9.6.2WAN接入管理269
9.6.3網路故障診斷和排除270
9.6.4網路管理工具273第10章網路安全與信息安全275
10.1密碼學275
10.1.1密碼學基本原理275
10.1.2對稱密鑰密碼技術276
10.1.3公鑰密碼技術277
10.2鑑別278
10.2.1鑑別的基本原理278
10.2.2Kerberos鑑別280
10.2.3公鑰基礎設施282
10.2.4數字簽名283
10.3訪問控制283
10.3.1訪問控制基本原理283
10.3.2防火牆技術285
10.3.3虛擬專網286
10.4計算機病毒287
10.5網路安全技術288
10.5.1網路安全層次模型288
10.5.2IP層安全性290
10.5.3傳輸層安全性291
10.5.4套用層安全性293
10.5.5WWW套用安全
技術296
10.6安全服務與安全機制299
10.6.1安全服務299
10.6.2安全機制300
10.7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結構
框架302
10.8信息系統安全評估準則303
10.8.1可信計算機系統
評估準則303
10.8.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
護等級劃分準則305
10.9評估增長的安全操作代價306第11章Internet308
11.1Internet體系結構308
11.1.1Internet體系結構
框架308
11.1.2TCP/IP協定概述309
11.1.3TCP/IP協定組309
11.2連線Internet的方法312
11.2.1通過區域網路直接
連線312
11.2.2通過電話撥號直接
連線313
11.2.3通過電話撥號間接
連線314
11.2.4用戶選擇連線方法
的考慮因素314
11.3Internet地址315
11.3.1Internet地址結構315
11.3.2Internet地址映射317
11.4Internet域名系統318
11.4.1域名系統原理318
11.4.2域名的分級318
11.4.3Internet域名319
11.4.4域名和地址的映射319
11.5Internet地址空間的擴展320
11.5.1IP的更新320
11.5.2IPv6數據報格式321
11.5.3IPv6地址空間322第12章企業網與Intranet325
12.1企業網路計算的背景和挑戰325
12.2企業網路計算的組成和特性326
12.2.1企業網路計算的組成326
12.2.2企業網路計算的特性327
12.3開放系統327
12.3.1開放系統定義327
12.3.2驅動開放系統發展的
基本要素328
12.3.3開放系統標準329
12.4企業網路開放系統集成
技術330
12.4.1FRAMEWORK——套用
開發和運行環境331
12.4.2信息系統與網路
計算332
12.4.3開放系統對用戶策略
的影響333
12.5開放系統環境套用
可移植框架334
12.6Intranet的定義和要素335
12.6.1Intranet的定義336
12.6.2Intranet的組成336
12.7創建Intranet的必要性338
12.7.1現代企業經營的需求338
12.7.2Intranet的優點339
12.8Intranet的套用341
12.9Intranet的建立343
12.9.1Intranet建立的兩種
模式343
12.9.2建立Intranet346第13章TCP/IP聯網350
13.1TCP/IP實現基本原理350
13.1.1TCP/IP實現方式350
13.1.2網路配置基本參數351
13.2Windows NT平台的
TCP/IP聯網352
13.2.1Windows NT網路
配置353
13.2.2配置TCP/IP協定356
13.2.3TCP/IP網路服務358
13.3UNIX平台的TCP/IP聯網367
13.3.1IP位址的獲取
和分配368
13.3.2網卡的配置369
13.3.3路由配置371
13.3.4系統啟動時網路
配置375
13.4Linux網路的安裝與配置376
13.4.1安裝時進行網路配置376
13.4.2手工進行網路硬體
配置376
13.4.3手工TCP/IP網路
配置377
13.4.4編譯核心383
13.4.5高級TCP/IP套用
配置386第14章Internet與Intranet
信息服務393
14.1環球信息網393
14.1.1瀏覽器393
14.1.2Web伺服器395
14.2環球信息網服務建立396
14.2.1安裝預編譯好的
伺服器軟體396
14.2.2編譯Web服務程式397
14.2.3配置Web系統服務398
14.2.4Web服務安裝啟動402
14.2.5WWW服務發布403
14.3WWW服務管理404
14.3.1構造URL通用資源
訪問地址404
14.3.2設計編寫主頁405
14.3.3擴充WWW服務
功能406
14.4FTP服務的配置和管理409
14.4.1FTP服務409
14.4.2FTP系統概念410
14.4.3建立FTP伺服器411
14.4.4建立鏡像系統413
14.4.5FTP系統管理414
14.5動態Web文檔與CGI技術421
14.5.1Web文檔的三種
基本形式421
14.5.2動態文檔的實現422
14.5.3通用網關接口422
14.6活動Web文檔和Java技術423
14.6.1活動文檔技術423
14.6.2Java技術423
14.7廣域信息服務424
14.7.1WAIS系統基本概念425
14.7.2FreeWAIS系統425第15章網路套用430
15.121世紀網路發展的趨向430
15.2網路化經濟的新模式431
15.3Internet服務平台433
15.4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434
15.4.1CSCW的分類435
15.4.2CSCW系統體系
結構436
15.4.3群件436
15.5電子商務438
15.5.1電子商務通用
框架438
15.5.2電子商務的分類439
15.5.3電子商務的流程440
15.5.4電子商務的組成
原理441
15.6遠程教育443
15.6.1遠程教育的特點443
15.6.2網路遠程教學的
形式444
15.6.3網路遠程教學軟體模型和
教學運行系統445
15.7遠程醫療445
15.7.1遠程醫療系統的
組成446
15.7.2遠程醫療系統的
工作模式447
15.7.3遠程醫療的協同工作
組織問題448第16章網路工程450
16.1網路規劃450
16.1.1需求分析450
16.1.2系統可行性分析451
16.2網路設計452
16.2.1網路設計原則452
16.2.2網路體系結構453
16.2.3子網規劃453
16.2.4邏輯網路設計453
16.2.5網路技術和設備
選型456
16.3網路實施461
16.4網路測試463
16.4.1網路設備測試463
16.4.2網路系統和套用
測試464
16.5結構化布線系統465
16.5.1工作區子系統466
16.5.2水平布線子系統467
16.5.3幹線子系統469
16.5.4設備間子系統471
16.5.5管理子系統472
16.5.6建築群子系統473
16.6網路性能評價474
16.6.1網路性能度量475
16.6.2回響時間475
16.6.3吞吐率477
16.6.4資源利用率479
16.6.5簡單的性能界限
估算480
16.7建模方法482
16.7.1兩種基本方法483
16.7.2單伺服器佇列484
16.7.3排隊網路模型485

圖書序言

計算機的發展史至今只有50多年,但它已經經歷了3個重要發展階段。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世紀8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開始了計算機普及使用的時代;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就是網路,人們稱網路就是計算機,深刻地反映了網路在計算機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21世紀是信息社會的時代,技術、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正在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當前信息網路的發展有3個動向:
(1) 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正在積極地規劃和建設中。
(2) 全世界最大的網際網路Internet的規模和套用正在飛速地發展。
(3) 商業化的網路服務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市場,並正在被大力開拓。
其中Internet的影響尤為顯著,Internet是未來NII和GII的雛形,它對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市場的開拓以及信息社會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積極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中,各行業都在規劃、建設和推廣套用計算機網路,迫切需要大批建網、管網和用網的人才。本書是為中國計算機軟體專業技術資格和水平考試網路設計師級考試編寫的,是一本適用於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網路教材。
本書共16章,內容基本覆蓋了網路設計師級考試的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考試範圍。
第1章講述計算機網路發展簡史、計算機網路分類、計算機網路技術基本內容以及計算機網路發展趨勢。
第2章講述數據通信模型、傳輸概念、數據調製與編碼、多路復用、異步和同步傳輸、傳輸介質、數據通信物理層接口以及微機通信軟、硬體等。
第3章講述線路交換、分組交換,幀中繼交換以及信元交換等技術。
第4章講述網路體系結構及協定的定義、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以及TCP/IP協定集。
第5章講述區域網路技術的定義和特性以及多種高速區域網路技術,包括FDDI網、基於交換技術的區域網路、快速乙太網、ATM區域網路、無線區域網路、城域網。
第6章講述公共交換電話網、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分組交換網、幀中繼網、異步轉移模式(ATM)網、數字數據網(DDN)、移動通信網以及衛星通信網等廣域網技術。
第7章講述區域網路互連、網路互連原理、無連線網路互連、各種路由選擇算法和協定,以及核心路由器體系結構等技術。
第8章講述網路作業系統,包括NetWare系列、Windows NT、對等式區域網路、UNIX作業系統和Linux作業系統。
第9章講述區域網路管理技術、網路管理功能和協定、網路管理系統以及網路日常管理和維護。
第10章講述密碼學、鑑別、訪問控制、計算機病毒、網路安全技術、安全服務與安全機制、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結構框架、信息系統安全評估準則等。
第11章講述Internet體系結構、連線Internet的方法、Internet地址、Internet域名系統以及Internet地址空間的擴展等。
第12章講述企業網路計算的組成和管理、企業網路開放系統集成技術、Intranet定義和要素、Intranet套用以及Intranet的建立等。
第13章講述TCP/IP實現基本原理、Windows NT平台的TCP/IP聯網、UNIX平台的TCP/IP聯網,以及Linux網路的TCP/IP聯網等。
第14章講述環球信息網的服務和管理、動態Web文檔與CGI技術、活動Web文檔與Java技術、FTP服務配置和管理以及廣域信息服務(WAIS)等。
第15章講述網路化經濟的新模式、Internet服務平台、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電子商務、遠程教育以及遠程醫療等。
第16章講述網路規劃、網路設計、網路實施、網路測試、結構化布線系統以及網路性能評價等。
本書由胡道元教授主編,參加編寫的作者有朱亞清、朱爽、徐剛、黃雲、王曉東等。本書還引用了史美林教授編寫的一些材料。趙青為本書原稿的列印、編排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