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以前,在中國長期堅持反日獨立運動的韓國志士曾多次醞釀過統一,但因內部黨派林立,紛爭不息而未成功。抗戰爆發後,受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共合作的影響,聯合與統一的問題再度引起各流亡黨派的濃厚興趣。到武漢淪陷時,在中國關內地區從事反日獨立運動的黨派團體,先後結成了兩個具有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聯盟,一個是由朝鮮民族革命黨、朝鮮青年前衛同盟、朝鮮民族解放同盟和朝鮮革命者聯盟四個政黨組成的朝鮮民族戰線聯盟;另一個是韓國國民黨、韓國獨立黨、朝鮮革命黨三個政黨建立的韓國光復運動團體聯合會(光復陣線)。為求得各黨派間進一步的合作與統一,韓國國民黨理事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外務部長金九於1938年底到達重慶後,即倡議解散所有黨派團體,建立一個民族主義的單一大黨。這一主張得到金若山(即金元鳳)領導的民族革命黨等一些黨派團體的支持。
七黨統一會議
1939年8月27日,前述韓國七個政黨的領袖齊集綦江縣,在城內的瀛山賓館召開了“七黨統一會議”。儘管參加會議的各黨領導人對統一問題均抱有熱情,但對統一的形式卻各執己見。朝鮮民族解放同盟和朝鮮青年前衛同盟兩組織的代表提出:統一後的新黨應是一個民族聯盟性質的集合體,各政黨統一後仍可保留其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他們不願解散其組織和改變共產主義信仰。這兩個組織的主張不為其他五黨所接受,遂退出統一會議,“七黨統一會議”告失敗。
五黨統一會議
留下來的韓國國民黨、韓國獨立黨、朝鮮革命黨、朝鮮民族革命黨、朝鮮革命者聯盟等五黨代表經過磋商,於9月22日在綦江繼續召開統一會議,稱“五黨統一會議”。幾天后五黨達成了有關建立統一新黨、解散各自組織的八條協定,各黨領導人均在協定上籤字。
但剛過幾天,金若山以民族革命黨和朝鮮義勇隊中的部分成員不願放棄共產主義為由,在提出重新修改八條協定的要求後,宣布退出統一運動。(金九《白凡逸志》,台北1969年版,第200頁)
朝鮮革命者聯盟委員長柳子明雖主張建立統一政黨,但鑒於民族戰線聯盟內的政黨七已去三,也宣布退出統一會議,“五黨統一會議”也告失敗。
三黨統一會議
朝鮮民族戰線聯盟所屬各黨派相繼退出綦江統一會議,使韓國獨立運動元老和導師、臨時政府主席李東寧和金九等人爭取通過各黨派的統一合作,擴大臨時政府基礎、壯大臨時政府力量、削弱共產主義在獨立運動中的影響的努力遭到挫折,他們只好轉而先求光復陣線內的三黨統一。由於朝鮮革命黨、韓國獨立黨的政治綱領與韓國國民黨差別不大,經濟上也多仰仗於後者;雖然他們之間對統一的方式主張不一,但最終意見趨向一致。
1940年5月,韓國國民黨、韓國獨立黨、朝鮮革命黨在綦江再度召開統一會議,即“三黨統一會議”。5月8日,三黨在“解散宣言”上籤字,宣布三個政黨同時解散,組成新的政黨——韓國獨立黨。5月9日,韓國獨立黨發表《創立宣言》。在獨立黨第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上,金九被選為獨立黨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這時遠在夏威夷的韓僑團體夏威夷愛國團、夏威夷團結會也回電金九,同意解散現有組織,另組韓國獨立團夏威夷支部。(金九《白凡逸志》,台北1969年版,第2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