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
簡介
東漢(25-220) 高65厘米,寬39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泥質紅陶。明器。外施綠釉。由燈座、燈盤、燈柱組成。燈盤分三層錯落而置,每層又分出三枝燈,最上層盤中立朱雀。
出土地
北京平谷縣西柏店漢墓1號墓出土
陝西博物館
簡介
綠釉陶孔雀燈構思奇巧,造型生動,是歷代燈具所不能及的。
東漢綠釉陶孔雀燈,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通高89厘米,重10.395千克。此燈形體高大,結構複雜,通身施翠綠色釉,胎質紅色。燈自下而上共分三層,第一層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燈碗,碗沿上有對稱的四個小孔,各插一支小燈盞,小燈盞外側附柿蒂形花。第二層底座上大下小猶如罐形,其上燈碗口略小於一層,其餘與第一層無異,第三層底座似鐘形,上塑出一昂首開屏的孔雀,孔雀背駝一盞燈。因通身有九個燈碗可以同時點燃,所以又稱“九連燈”。
綠釉陶孔雀燈造型大方氣派,頗具想像力,色澤亮麗,製作精良,極具時代特色,為漢代燈中的精品。
出土地
1964年陝西省潼關縣漢墓出土。
使用
燈具是人類掌握火以後的一項很重要的發明。我國使用燈具的歷史十分悠久,油燈作為傳統的生活用具,經歷了幾千年演變的歷史。最初,燈是從食器中的豆轉化而來的(豆本是商周時一種飪食器,而陶豆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燈具)。直到漢代,燈的基本形制仍與豆差別不大,成為最常見的燈型。除豆形燈之外,在漢代還有一些像這款孔雀燈一樣的裝多枚燈盞的多枝燈,從三枝到十三枝不等。《西京雜記》中提到的“青玉五枝燈”、“七枝燈”,都屬此類。這種燈其實早在戰國時就已出現,到漢代則朝著大型化方向發展,高度一般都在1米左右,燈盤分層錯落安置,點燃之後,燈火交相輝映,火樹銀花,盡顯豪華氣派。至魏晉南北朝時,多枝燈發展得更加大型化,有“百枝燈”、“百二十枝燈”等品種。當然,像這樣豪華、貴重的多枝燈還是主要供皇宮貴族使用,平民所用還是以豆形燈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