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特徵
展翅寬60~80mm。翅膀表面黑色,滿布草綠色斑紋;翅膀腹面呈淡紫紅色光澤,具較少草綠色斑紋;下翅具短小的尾狀突起。
生態習性
成蟲幾乎全年可見,生活在北部以外的平地、低海拔山區,其中以南部、東部數量較多。喜好訪花,綠斑鳳蝶的體型,在台灣產的33種鳳蝶里是屬於中型蝶種,但活動力旺盛,飛行速度之快,在鳳蝶種類中算是佼佼者,想像力豐富的人,稱它為“F-16”戰機,因為它如同閃電般,瞬間飛馳,即使覓食的時候也樣,是不斷的舞動雙翅,一刻也停不下來。
形態描述
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中包括卵一幼蟲一蛹一成蟲(蝴蝶)等四個過程。究竟是如何的蛻變呢?一般而言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一)卵期
綠斑鳳蝶的母蝶會選擇寄主食物,例如在玉蘭花的嫩葉邊緣或葉背面上產卵,剛產下的卵為圓形直徑大約0.9~1.Omm,表面圓滑有光澤呈黃色,第二天卵出現黑點,第四天黑點分布整個卵區,表示幼蟲在卵中發育已經成熟即將破卵而出。
(二)幼蟲期
孵化出的幼蟲稱為一齡幼蟲,它的第一餐會先將卵殼吃掉再開始攝食寄主葉片,一齡蟲的外型就出現頭大尾小的模樣,頭胸部呈深褐色,與軀體相比較,頭胸顯得特別大,且額頭上左、右兩邊生出三對米黃色尖刺的由疣狀突起,向尾部漸呈細小,體背黃白色。可以看見腹部的節紋,近尾處有一環節亦為深褐色,尾端有一對米黃色尖刺疣狀突起。
一齡蟲蛻皮後則稱為二齡蟲,二齡蟲的第一餐會將剛蛻下的舊皮吃掉不留下半點痕跡,此種行為以此類推,即便到了終齡幼蟲時,還是會將四齡蟲的舊皮吃掉。三齡蟲可見頭、胸左右兩邊及尾端米黃色尖刺疣狀突起,變為短硬黑色。四齡蟲體型迅速變大,整個軀體融成綠色,且出現點狀深綠斑紋,終齡幼蟲體型肥大,體長可達50~60mm山,深綠點狀斑級消失,軀體呈綠色透明樣,頭胸與尾端疣狀突起縮小成為不太明顯的小黑點,但眼斑凸顯,體側氣孔黃白色。
在觀察綠斑鳳蝶幼蟲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它是一種活動力極慢的幼蟲,行動時類似:
爬兩步退一步的慢慢前進,但羽化成蟲(蝴蝶)時,活動力旺盛,飛行速度也相當驚人,可日夜間進食,但白天較少行動。休息停留處的葉子上,通常是一片完整的葉子,啃食過的葉子,幼蟲似乎不喜歡停留,甚至它還會爬到遠方去啃食其他葉子而回到原處(完整葉子處)休息,有趣吧!
還有一點就是它在靜止時會排便,不像其他種類幼蟲可以邊吃邊排便,有時冀便就卡在尾端,它會180度的迴轉至尾端而將冀便咬住再丟去,這點可就夠噁心了!
(三)蛹期
這個時期可說是最精彩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綠斑鳳蝶的蛹為“帶蛹”,所謂帶蛹就是身軀以倒垂乃甚式懸掛於葉的邊緣。在化蛹之前,終齡幼蟲會找到它認為安全的地方,例如在葉緣處,進行化蛹前固定,稱為前蛹期。經過一天的前蛹階段,即開始蛻皮化蛹,化蛹時的動作是相當劇烈,此時絲線如果不夠牢固,在蛻皮過程中而掉了下來,這將造成綠斑鳳蝶的重大傷害,甚至死亡。
在蛹期,是成蟲及蝴蝶成形的重要階段,化蛹後的第十天我們發現,蛹的外表出現了翅膀的紋路,第十一天綠斑鳳蝶的複眼、翅膀及腹部已經成形並可完全清晰看出。這時候蛹里的蝴蝶已經形成,等待時機將破蛹而出。
(四)羽化
在蛹裏的蝴蝶終於破蛹而出了,此過程就稱為羽化。此時之前,對於蝴蝶的體型這麼大,如何能夠藏身在這麼小的蛹里之疑惑?此時終於得到了答案。
蝴蝶破蛹而出時,由腳部和頭部先爬出,當腳抓住支撐物時立刻將整個身體由蛹里拉到蛹外,前後不到2分鐘的時間。羽化的蝴蝶,露出了捲縮的翅膀和巨大的腹部,這時蝴蝶牢牢抓住葉的背面,翅膀倒垂利用血液沖入使其展平。
整個展平工作不過才30分鐘左右即完成。完成展開的蝴蝶是不能馬上飛行的,因為它的翅膀是柔軟的,此時會不斷打開翅膀加速翅膀乾硬。當綠斑鳳蝶飛離時,留下了一個空殼,仔細觀察,殼裡面盛有像水的物賀,原來這是蝴蝶在蛹12天期間所留下來的排泄物。(五)成蟲期
成蟲指的就是蝴蝶,這個階段是整個生活史中最活躍的時期,成蟲展翅大約60~7omm,屬於中型蝶。雌雄的斑紋相同,不過雄蝶後翅內緣反折部份有灰黃色的絨毛性特徵,而雌蝶沒有這性特徵,但尾狀突起較長且明顯,其體型也較雄蝶大了些許。在前翅方面,表面之前
緣、中央帶 、中室、和亞外緣這四列縱同橙紅綠色斑,後翅表面斑紋及顏色與前翅相同,整個成蟲壽命大約2~3個星期。
寄主植物與分布
綠斑鳳蝶的寄主植物有數種,例如木蘭科(Magnoliaceae)的玉蘭花(Mich elia alba DC.)、含笑花(Michelia fuscata)及番茄枝科(Annonaceae)的釋茄果(Annona Squamosa)。綠斑鳳蝶喜歡之蜜源植物,包活:長穗木(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馬櫻丹 (Lantana camara)、金露花(Duranta repens)、大花鹹豐草(Bidens chilensis)等。在台灣平地到低海拔地區,或在校園區內都可以看到這類蝴蝶,尤貝南部恆春半島與台東山區數量較多。在國外的澳洲北部、菲律賓、中國大陸、印尼等也都可見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