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歸納推理 (inductive reasoning or induction) 是從特定的事件 、事實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實推論的過程 ,是將知識或經驗概括簡約化的過程 。
傳統上,根據前提所考察對象範圍的不同,把歸納推理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考察了某類事物的全部對象,不完全歸納推理則僅僅考察了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並進一步根據前提是否揭示對象與其屬性間的因果聯繫,把不完全歸納推理分為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和科學歸納推理.現代歸納邏輯則主要研究機率推理和統計推理。
心理學研究現狀
歸 納 推 理 的 心 理 學 實 驗 研 究 起 自Rips1975 的研究 ,近 30 年來 ,歸納推理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成就 :
(1)歸納論斷力度的判斷研究到目前為止 ,這是歸納推理領域研究得最多的問題 ,主要討論個體以從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得出某種結論時的歸納信心或力度 (inductive confidence or inductive strength) ,即探討歸納判斷的力度問題 。 研究者們主要提出了四個理論模型 :Rips1975 年提出的回歸模型 (regression model , RM) ,Osherson 等 1990 年提出的相似性復蓋模型 ( similarity coveragemodel , SCM) ,Sloman 1993 年提出的基於特徵的歸納模型(feature - based inductive model , FBIM) ,Heit[6 ]1998 年提出的貝葉斯模型 (Bayesian Model , BM) 。
回歸模型預測了單前提歸納論斷力度的大小 。 但後來研究發現 ,該模型對歸納論斷力度的預測常常與個體實際的判斷相反 ,所以它的解釋能力有限 。 相似性覆蓋模型(SCM) 力圖說明多前提歸納論斷的力度判斷問題 ,並將單前提論斷作為多前提的一個特例 。 SCM 認為 ,前提類別與結論類別的相似性覆蓋值越大 ,則歸納論斷的力度越強 。 基於特徵的歸納模型 ( FBIM) 進一步發展了 SCM 模型 ,其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它只需要對項目或類別間的特徵重疊大小加以評估 ,而不需評估特定類別與其上位水平的結論類別相似性的覆蓋程度 。 這三個理論模型的共同特點是追求歸納推理過程中項目之間的知覺特徵相似性 ,故被稱為 “ 基於知覺相似性的歸納理論”。
貝葉斯模型將歸納推理看作一種或然性推理 。 Heit 2000年提出的關於分類的整合模型是對貝葉斯模型的發展 ,能較好地說明背景知識對歸納及分類的影響 。 Heit 力圖採用分步驟分析的方法將歸納推理這樣的或然性推理的諸過程分析出來 ,並利用歸納推理能夠通過先驗機率對後驗機率加以預測的特點 ,來預測歸納推理的力度判斷 。 貝葉斯模型認為 ,歸納推理正是一種根據 “ 前提類別 — 屬性”成立或不成立的各種可能性來對 “ 結論 — 屬性”成立的可能性加以估計的判斷過程 。
在基於知覺相似性的歸納理論中 ,研究者們提出了歸納判斷力度研究中的若干心理效應 。 例如 ,Rips 於 1975 年提出的典型性效應 (與結論類別相比 ,前提類別越是結論類別的典型代表 ,則歸納判斷的力度越強) ;Carey 等 提出的多樣性效應 (在同一結論類別範圍內 ,多樣性變化的前提類別能夠帶來更強的歸納判斷力度) ;Nisbett 等 提出的前提數量效應 (參與歸納的前提越多 ,所得到的歸納論斷的力度越強) ;Heit 等提出的結論項目效應 (結論項目與前提項目越同質 ,歸納判斷的力度越強) ; Gelman 1988 年提出的類別水平效應 (下位水平的類別比基礎水平的類別更具有歸納力度 ,基礎水平的類別比上位水平類別更有歸納力度) ; Heit 和Rubinstein 1994 年提出的屬性效應 (基於穩定屬性進行的歸納判斷比基於不穩定屬性進行的歸納判斷力度更強) 。
(2)個體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研究關於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 ,在國際上還是比較少見的 ,並常常與概念發展或分類能力發展研究混淆起來 。 我們認為 ,歸納推理能力的出現和發展是嬰幼兒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但二者也並不完全等同 。 Mandler 和 McDonough 發展了一種被稱為 “ 概括化模仿”的新技術來討論嬰兒概念的發展問題 。 其基本要點是給 2 — 3 歲的嬰兒一個動作模型 ,例如狗用杯子喝水 ,然後將杯子交給嬰兒 ,並出示一個動物(例如鳥) 和一個人造物 (例如飛機) ,看看嬰兒選擇誰來喝水 。 結果發現 ,嬰兒能夠正確地選擇動物喝水而不是人造物喝水 ;如果鼓勵嬰兒模仿錯誤的動作模型 ,例如呈現一個飛機喝水的模型 ,嬰兒也會拒絕模仿這種錯誤的模型 。 說明嬰兒能夠將一種動物的動作模型正確地推論到另一種動物 。利用這樣的研究結果 ,研究者提出了一種重要的假設 ,即歸納推理不是依據項目間的相似性而實現的 ,而是依據已經存在的概念的驅動而實現的 ,這種依據概念驅動而實現的歸納推理活動被稱為 “ 基於概念的歸納理論”。
Sloutsky 和 Heit 分別討論了多源信息 (類別標籤 - 特徵相似) 對兒童歸納推理的影響和前提多樣性效應在兒童歸納推理活動中的發展 ,並提出了一些歸納推理早期發展的研究證據 。 但這類研究是相當零散的 ,通常只是討論歸納推理的某種心理效應的年齡特徵 ,比如 Sloutsky 討論了類別標籤 -外部特徵在兒童歸納推理判斷中的衝突性作用 ;而 Heit研究了兒童歸納推理活動中前提多樣性的作用 。
(3) 歸納推理能力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歸納推理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 其研究方法大致有兩種 ,一是研究有特定腦區損傷的病人 ,觀察他們在解決某種類型的推理任務時是否存在困難 ,如果存在 ,則可以將這一特定腦區與這種推理聯繫起來 。 另一種方法是用腦功能成像技術如 PET、fMRI 來研究正常人的哪一些腦 因 為 特 定 的 推 理 過 程 或 推 理 任 務 而 被 選 擇 性 地 激活 。
在兩種主要形式的推理中 ,歸納推理的內在機制與神經基礎明顯不同於演繹推理 ,在歸納推理中更多地激活了左前額皮層的中前部區域 ,相反 ,演繹推理主要激活的是左前額皮層的後部區域 。
Vinod Goel 和 Christoff 分別利用功能磁共振圖象(fMRI) 對個體的歸納推理過程進行了研究 ,只能大致確定歸納推理活動和大腦皮層的左前額有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