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帶

經濟帶

經濟帶是依託一定的交通運輸幹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並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或經濟走廊。

經濟帶的概念

經濟區是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以地域專門化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地域單元。 經濟帶是帶狀經濟區的簡稱。經濟帶類似於城市帶
經濟區是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單元。經濟區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交通運輸和商品流通為脈絡,具有發達的內部經濟聯繫,並在全國經濟聯繫中擔負某種專門化職能的地域生產綜合體。中國的經濟帶是全國統一的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為因地制宜發展國民經濟服務的。每一個經濟帶,應根據其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揚長避短,發展一個或數個具有全國或區際交換意義的專門化部門以及輔助性部分,自給性部門和基礎設施,使區內國民經濟個部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按一定比例協調發展。
經濟圈,是作為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一個經濟用語,它是指在一個國家的某一特定區域,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作為核心經濟成長極,形成發展程度和特點各不相同的內、中、外都市經濟圈層。經濟圈經濟發展的特點,表現為在內部具有明顯的同質性與群體性,與外部有著比較明確的組織和地域。
經濟帶是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帶狀地域經濟單元。 經濟帶是依託一定的交通運輸幹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並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或經濟走廊。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

經濟帶的特點

①客觀性

經濟帶作為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認識的。

②區域性和帶狀形態

經濟帶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相對合理的帶狀條形地域組成範圍,有四至與邊界,可表示在地圖上,並可度量。

③多元性和多層次性

經濟帶包括不同等級和層次,每個上一級經濟區帶是若干個下一級經濟區帶的有機集合,各個層次客觀地反映了不同等級的地域經濟單元。

④開放性

每個經濟帶不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通過複雜的物質流、信息流、人流與其他經濟區保持密切聯繫。

⑤發展變化性與相對穩定性

經濟帶形成後,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演變,經濟區經歷著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前者表現為地區經濟特徵的相對穩定,後者導致區域範圍和區內經濟結構的變化,為此需要重新劃定經濟區帶。

經濟帶的意義

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決定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和規模,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結合的程度,並且是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經濟區帶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經濟區帶已建成高度發達的地域生產綜合體;而在一些邊遠地區,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地域生產綜合體,只能稱為“後備經濟區帶”或“正在形成中的經濟區帶”。一個高效能的經濟區帶是內部結構協調發展,當地自然、勞動力資源和經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並和區外保持暢通經濟聯繫的經濟實體。

經濟帶的示例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重慶,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6個省2個直轄市。長江經濟帶不僅是長江流域經濟最發達、最繁華的地區,也是全國最重要的高密度經濟走廊和全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上世紀90年代,隨著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發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

川江經濟帶

川江經濟帶(川江帶狀經濟區)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和南部及其東南部,川江經濟帶是長江經濟帶的一個區段,以川江(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段的長江,這裡指四川盆地範圍內的長江幹流)等為紐帶,大致範圍為川江流域,包括重慶和川南小三角(宜賓、瀘州、內江和自貢四個地級市)加安岳構成。其中重慶主城為該區域的核心城市,宜賓為其西部小區域中心城市,萬州為其東部小區域中心城市和川東門戶城市,瀘州為四川盆地南部的幾何中心城市(其中敘永為川南門戶城市),內江、宜賓與安岳等為其輻射城市。

皖江經濟帶

皖江經濟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經濟帶是長江經濟帶的一個區段,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西江經濟帶

作為珠江主幹流的西江上接雲南,縱貫廣西和廣東,通江達海,自古以來就是連線西南和華南的“黃金水道”。2008年10月,廣西提出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重大戰略,今年4月廣西公布了《廣西西江黃金水道規劃》,提出到2012年實現內河港口總吞吐能力達到1億噸以上,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形成西江經濟帶。今年上半年,西江黃金水道交通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11.62億元,超額完成計畫,內河完成吞吐量2813萬噸,增長24.9%,廣西西江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也已批准設立。從“十二五”規劃開始,把西江經濟帶打造成為南方重要的開發軸帶,成為大西江經濟帶的核心區段,成為大珠三角功能輻射的承接地,成為大西南開發的先導地區,成為中國向南開放合作的前沿基地。

遼寧沿海經濟帶

遼寧沿海經濟帶就是在遼寧沿海地區劃分的經濟發展區域。《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於2009年7月1日獲得國務院批准。至此,遼寧沿海作為整體開發區域被納入國家戰略。遼寧沿海經濟帶了解該規劃制訂過程的人士透露,此次國務院審批通過的規劃以遼寧此前提出的“五點一線經濟帶”發展規劃為核心,將原有規劃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規劃將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城鄉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開放合作、資源環境、保障措施等方面確立遼寧沿海經濟帶2020年前的發展方向。

魯南經濟帶

魯南經濟帶是山東省區域經濟的重要板塊之一,加快魯南經濟帶規劃建設,是山東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工作指導轉變,展開“一體兩翼”總體戰略布局,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重大舉措,對於促進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汕頭東部城市經濟帶

汕頭東部城市經濟帶是“三大經濟帶”規劃建設的重中之重,它以河口治理、海堤建設為切入點,近期規劃從海灣大橋東側汕頭港導流防沙堤始,至澄海萊蕪島止,呈帶狀區域,東西長13公里,南北縱深約1.5~2.5公里,規劃建設百年一遇海堤和堤路結合高標準濱海大道,堤圍內開發利用灘涂近2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為汕頭市未來的城市中心區,以行政辦公、高端商貿、總部經濟為主,兼具居住、文化、金融、商業、旅遊、休閒於一體的生態新城區。項目的建設開發將大大提高城市防洪、防潮、排澇能力,改善排澇面積131.2平方公里,同時又能有效緩解汕頭人多地少、城市發展空間狹小的矛盾,實現由內海灣城市向海濱城市的轉變,強化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功能,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彰顯生態型海濱城市的特色魅力,是一項站在汕頭歷史發展新起點上謀劃長遠發展的宏大工程,是破解發展難題、破解制約汕頭髮展瓶頸的一項重要工程,是解放思想、創新思路的重大實踐。省委、省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對該項目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歷屆領導多次要求從汕頭髮展全局和戰略高度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明確指出,東部城市經濟帶是汕頭今後發展的根本出路,解決了汕頭生存發展的問題;是汕頭髮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實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