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國現代化自什麼時候開始?本書探討十九世紀初葉經世思想的意義及其與十九世紀晚期自強變法運動間的連續性;注意到魏源的歷史進步論,李鴻章等人關於提倡西學的建議,以及當時自強實政的企業部分,特別是輪船航運和礦業。經世思想自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1826)發展到鄭觀應的《易言》(1880)似乎已越過重要的分水嶺,進入新的境界。晚清的紳商社會隨著新式企業之興起而有新型知識分子出現。新興企業雖然未必都十分成功,但商人而為知識分子,如鄭觀應、經元善等之倡言自強變法,在中國思想史及社會史上皆有重要意義。商人著書立說,要求制度上的突破,這就難能可貴,值得紀念了。(見封底)目次
前記((1))
插圖
代序:經世、自強、新興企業——中國現代化的開始(1)
(——原載《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頁1121-1133。)
論經世
一、魏源之哲學與經世思想(25)
(——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84年),頁359-390。)
二、《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與周啟榮合撰)(77)
(——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上冊(台北,1986年),頁33-99。)
論制度
三、晚清地方官自述之史料價值——道鹹之際官紳官民關係初探(189)
(——原載《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1978年),頁333-364。)
四、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247)
(——原載《清華學報》新十卷第二期(1974年),頁176-223;修訂本載《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二輯(台北:幼獅,1977年),頁845-895。)
論商人
五、近世制度與商人(297)
(——原載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年),卷首,頁25-53。)
六、唐廷樞之買辦時代(327)
(——原載《清華學報》新二卷第二期(1961年6月),頁143-180。)
論自強
七、變法的挫折——同治六年同文館爭議(403)
(——英文原題“Politics, Intellectual Outlook, and Reform: The T’ung-wen Kuan Controversy of 1867,” 收於Paul A. Cohen and John E. Schrecker (eds. ),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1976), pp. 87-100. 中文本原載《復旦學報》,1982年,第5期,頁80,97-101;修訂本載《蔣慰堂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台北,1987年),頁413-424。)
八、鄭觀應《易言》——光緒初年之變法思想(與黎志剛合撰)(419)
(——原載《清華學報》新八卷第一、二期合刊(1970年),頁373-416。第二部分第(六)節以後原缺,由黎志剛續完。)
論企業
九、中英輪船航運競爭,1872-1885(黎志剛譯校)(525)
(——本文原題“British-Chinese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 1873-85,” 收於C.D. Cowa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Japa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4), pp. 49-78. 譯文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88年),頁1137-1162。)
十、1883年上海金融風潮(571)
(——英文短稿原載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台北,1977年),頁543-553。中文本初刊於《復旦學報》1983年第3期,頁94-102。修訂本載《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1987年),上冊,頁301-312。)
代跋:商人與經世(595)
(——原載《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六期(1988年9月),頁23-37。)
中文索引
西文索引
作者介紹
劉廣京(1921年-2006年9月28日),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史學家。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肄業,1956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費正清,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執教。劉廣京曾修正費正清解釋中國近代史的《刺激/反應》說,並證明中國買辦和西方資本主義接觸是有競爭力的。韋慕庭稱劉廣京是“學者中的學者”。2006年9月28日在美國加州戴維斯家中辭世。1949 年以後, 既是導師又是學者的蕭公權、楊聯、余英時、何炳棣和劉廣京在提高北
美地區中國歷史的教學與研究水平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以上這些人物中, 劉廣京通過對19 世紀中國的深入分析,已經在該領域確立了他的權威。他不僅改變了我們19 世紀政治、經濟和制度史——他的博士論文和早期關於李鴻章的著作涉及此領域——的看法, 而且, 通過對儒家經世思想和韋伯學派關於正統的見解的重新檢討, 他還對清代的思想文化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劉教授的著作中, 對重新解釋19 世紀中國最有貢獻的是他有關政治和制度史的著作。這在1978 年和1980 年出版的《劍橋中國史》第10 卷和第11 卷中達到了頂點。在對19 世紀政治和制度史的研究中, 劉對早期有關19 世紀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這些觀點在目前僅關注康雍乾盛世的清史學者的著作中仍然有所存留。劉也不畏避對19 世紀的思想史進行徹底的重新解釋。在儒家的治國之術, 即經世的傳統中, 他發現了通向20 世紀自由主義思想的橋樑, ——從龔自珍和魏源到梁啓超和李澤厚。劉教授對19 世紀中國歷史的重新詮釋開始於對華盛頓大學教授弗朗茲·麥可(F ranzM ichael) 和斯坦利·斯佩克特(Stanley Specto r) 堅持的關於地方主義和原始軍閥的觀點的駁斥。通過對中外文資料的詳盡檢索和研究, 劉與司馬富(R ichardSm ith)、王爾敏和其他人一起, 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對19 世紀晚期軍事制度的看法。
在對李鴻章進行重新評價的同時, 劉教授也在探究著19 世紀中國社會和經濟史的問題。他開創性地利用商業檔案對中國的航運業進行研究。他的第一部專著《英美在華的航運競爭(1862-1874) 》, 是在他哈佛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在20 世紀80 年代, 劉利用社會歷史學家的方法轉而研究商幫和農民的行為。
劉教授長久以來的貢獻, 其範圍之寬廣是很明顯的: 涵蓋了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他的著作總是牢固地建立在對中文資料充分檢索的基礎之上,這一點有時也許掩蓋了他的分析性結論的重要性。劉對帝制中國晚期歷史這一研究領域內的基本觀點都提出了挑戰。他強調19 世紀早期的經世思想以及像李鴻章這樣的改革者的貢獻, 在這一點上他已經超越了他的密友和同事費正清和芮瑪麗(M ary C. W righ t) 的著作。在對中國歷史上的商幫和農民起義的研究中, 他對迄今仍堅持階級分析方法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提出了挑戰。而在思想和文化史領域, 劉在中國的背景之下, 對馬克斯·韋伯關於正教和異端的觀念提出了質疑並重新予以闡釋。
此書而外,著有 《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中譯本),又與陳永發、張玉法主編《最近兩百年中國史》三部曲之《晚清篇》(另二部是《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中華民國史稿》),惜至今仍未出版。主編有《帝制中國晚期的正教》(加州大學出版社1990 年版) ; 劉和石漢椿主編的《帝制中國晚期的異端》,《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
作品目錄
目次前記((1))
插圖
代序:經世、自強、新興企業——中國現代化的開始(1)
(——原載《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頁1121-1133。)
論經世
一、魏源之哲學與經世思想(25)
(——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84年),頁359-390。)
二、《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與周啟榮合撰)(77)
(——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上冊(台北,1986年),頁33-99。)
論制度
三、晚清地方官自述之史料價值——道鹹之際官紳官民關係初探(189)
(——原載《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1978年),頁333-364。)
四、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247)
(——原載《清華學報》新十卷第二期(1974年),頁176-223;修訂本載《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二輯(台北:幼獅,1977年),頁845-895。)
論商人
五、近世制度與商人(297)
(——原載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年),卷首,頁25-53。)
六、唐廷樞之買辦時代(327)
(——原載《清華學報》新二卷第二期(1961年6月),頁143-180。)
論自強
七、變法的挫折——同治六年同文館爭議(403)
(——英文原題“Politics, Intellectual Outlook, and Reform: The T’ung-wen Kuan Controversy of 1867,” 收於Paul A. Cohen and John E. Schrecker (eds. ),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1976), pp. 87-100. 中文本原載《復旦學報》,1982年,第5期,頁80,97-101;修訂本載《蔣慰堂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台北,1987年),頁413-424。)
八、鄭觀應《易言》——光緒初年之變法思想(與黎志剛合撰)(419)
(——原載《清華學報》新八卷第一、二期合刊(1970年),頁373-416。第二部分第(六)節以後原缺,由黎志剛續完。)
論企業
九、中英輪船航運競爭,1872-1885(黎志剛譯校)(525)
(——本文原題“British-Chinese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 1873-85,” 收於C.D. Cowa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Japa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4), pp. 49-78. 譯文原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88年),頁1137-1162。)
十、1883年上海金融風潮(571)
(——英文短稿原載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台北,1977年),頁543-553。中文本初刊於《復旦學報》1983年第3期,頁94-102。修訂本載《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1987年),上冊,頁301-312。)
代跋:商人與經世(595)
(——原載《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六期(1988年9月),頁23-37。)
中文索引
西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