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炕頭石獅

綏德炕頭石獅

炕頭石獅是陝西省綏德縣的傳統工藝品。產生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帶,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一簇石雕藝術奇葩。它的文化沉積十分深厚,蘊涵著中華民族純正的氣質,負載了中國北方地區民間對待生活,特別是生命繁衍的傳統意識,保持了中國古樸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創造的優點。石獅在民間具有驅邪避災、納福吉祥的象徵意義。

石獅簡介

中國獅雕,無論數量之多和種類之中,均為世界罕見。獅子和龍一樣,是中國的一種吉祥象徵。獅雕在世界範圍又是流傳最早和最廣泛的一種動物,流傳的過程牽涉到人類文化史,尤其從一個測面記錄了世界性宗教的發展與演變的蹤跡,對世界古代民族的興衰,東西方交往等方面,也是一種形象的印證。

綏德石獅

陝北炕頭石獅分布在榆林、延安、渭北地區的每一個縣,但在綏德縣

及子洲更為普遍,從綏德文化館收藏的炕頭石獅來看,除少數是在世的老藝人雕刻外,絕大數都是名家名戶經歷了許多代人傳下來的,不少人家早巳弄不清是祖上哪一輩的遺物。炕頭石獅最大的不過25cm高,最小的僅3cm。有的石獅因長期煙燻手摸表面已變得黝黑,有的石獅因多年風化與磕碰已布滿裂縫和傷殘。石獅的模樣、神態在數百件里沒有一個是重複的。

石獅歷史

炕頭石獅被老鄉們像家珍似的一代代保留下來,並不是拿它作擺設,或僅僅供人觀賞,而是作為一種消災免難的神聖物,在“拴娃娃”以及“鎮山”、“鎮宅”等鄉俗活動中套用。有條件的富戶,鎮山雕有“鎮山獅”,鎮宅雕有“鎮宅獅”,它們的體積大,又有特定的格式,與炕頭石獅不屬於一種類型。炕頭石獅本來只是為“拴娃娃”雕琢而成,可是一般老百姓沒有條件雕別的,就不得不讓它身兼多用。

陝北綏德、米脂一帶傳有民謠說:“財東房上有獸頭,羅門石獅大張口;官家掛匾栽旗桿,百姓獅獅擱炕頭”。炕頭石獅被拿去“鎮山”、“鎮宅”,畢竟不是主要用場。“拴娃娃”才是它的主要用途。

人類對生殖子嗣的祝願是相通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只是表現方式各不相同。在過去宗教迷信盛行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被表現成女性,各種聖母、娘娘被尊奉,無不與此有關。陝北歷史上戰亂頻繁,天災難御,人口動輒大減。再者,醫藥條件極差,兒童成活率低。人們對這種人口的大幅度迭變史。自然對當地人的心理影響深刻,造成了保護子嗣的傳統格外濃厚。因此,老鄉們用炕頭石獅“拴娃娃”也就是保護娃娃的風俗就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陝北一些鄉村依然保留著用炕頭石獅拴小孩的做法,與過去所不同之處,就是古樸的傳統觀念少了,變成主要為了讓小孩玩耍和防止小孩從炕上跌落下來。

炕頭石獅

炕頭石獅在形象塑造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體積扁大,屬稚朴型,一個個模樣古怪乖巧,神態生動,有的像頑皮的小孩,有的像嚴肅的老頭,也有的像逼人的小狗小貓。第二類是小巧玲瓏呈薄片狀的作品。主要分布在綏德靠南河沿岸的鄉鎮。

炕頭石獅 炕頭石獅

獅子個個形象伶俐活潑,天真可愛,像一幅幅寫意小品畫。炕頭石獅造型與陵廟、宮廷石獅完全不同,是典型的“土特產”。是民間藝術的瑰寶。

綏德、子洲是陝北石匠最集中的地方,“陝北出石匠,南方出宰相”,由於長期的生產實踐造就了成千上萬的石匠和石雕藝術家。在綏德縣四十里舖鎮,幾乎沒有一戶不是石匠,而多數石匠又是被譽為“巧匠”的石雕藝人。

古時候的人們常常對一些自然災害不能做出科學的認識,往往把這些現象寄托在妖魔鬼怪身上。於是相應的產生了各種降妖除魔的器皿,如照妖鏡、年畫、泰山石、石獅子等。這些器皿寄託了人民大眾祈求安康幸福的願望,有的器皿一直沿用至今。

在臥室的窗台上或炕頭上約10~20厘米的小石獅子,農家稱之為“拴娃獅”,在綏德稱為炕頭石獅娃。在鄉下,人們在家宅臥室炕頭上放置一隻石獅娃,有什麼作用呢?當地人認為這炕頭石獅娃,用場大著哩!

石獅風俗

在當地,婦女懷孕後,在炕頭上放置一隻石獅娃,並在石獅娃身上扎繫上一根紅繩。這樣做既可把孕婦懷的胎兒的靈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為石獅在,屋子裡就會充滿陽剛之氣,母子就不會受到陰氣、邪氣的侵擾。這種習俗帶有很濃的迷信色彩,只能在精神上給人一種慰藉和寄託。但是,當嬰兒長到自己會爬動的時候,這炕頭上的石獅娃倒真的有了具體的用途了。大人用一條1米長的紅布帶子,一頭拴在嬰兒腰身上,另一頭拴在小石獅上,這石獅既可以做玩具,還可以防止小孩亂爬亂動,從炕上滾下地來。因此,石獅娃又稱“拴娃獅”,也叫“保鎖”,這些“拴娃獅”具有稚氣、嬌憨、頑皮的神態,有的像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頑童;有的似體壯矯健的小武士,有的像正在媽媽懷裡撒嬌的調皮蛋;有的圓頭圓腦像一隻憨厚的小狗。在當地老百姓的心目中,這些“拴娃獅”不是畜生,而是能驅邪避災、納福、吉祥的神獸、靈獸、瑞獸。這種民間藝術中的獅子形象寄託著人們的願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