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從種子萌芽到3~5葉期的幼苗多發,病芽種子根變褐腐爛,可擴展到中胚軸,嚴重時幼芽爛死。幼苗初生根皮層壞死,變黑褐色,根毛減少,無次生根或僅有少數次生根。莖基部水浸狀腐爛,可使莖基部節間整齊斷裂。葉鞘變褐、撕裂,葉片變黃,葉緣枯焦,心葉捲曲易折。通常無次生根的病苗死亡,枯死苗近地面處產生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有少數次生根的成為弱苗,底部葉片的葉尖發黃,並逐漸向葉片中下部發展,最後全葉變褐枯死。病苗發育遲緩,生長衰弱。嚴重時各層葉片黃枯或青枯。
形態特徵
苗枯病是絲瓜的重要病害,重病田往往因病缺苗3~5成。除鐮刀菌外,腐黴菌、絲核菌、蠕孢菌等也能引起苗病,多種病原菌可混合發生。
傳播途徑
病原菌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絲瓜種子也帶菌傳病。絲瓜苗期持續低溫多雨是苗枯病發生的主要誘因,此種氣象特點導致絲瓜發病較重。絲瓜出苗期間氣溫較高,降雨少,天氣晴朗,苗枯病輕微。病苗率與種子帶菌率成正相關,種子帶菌率高的,發病嚴重。砂質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瘠薄土壤、多年重施化肥而板結的土壤發病均重,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發病較輕。連作田塊,偏施氮肥,磷、鉀缺乏的田塊,以及密度過大、通風透光差、地勢低洼、濕度高的田塊,發病較重。播種過深,絲瓜出苗時間延長,或苗期蟲害嚴重,造成幼苗傷口較多時,苗枯病也趨於嚴重。
發病條件
絲瓜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連年大面積種植高感品種使苗枯病漸趨嚴重。絲瓜雜交種苗期長勢較弱,對高溫、多濕較敏感,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採用種植抗病品種、種子藥劑處理和改進栽培管理等綜合措施。
(1)鑒選和種植抗病品種絲瓜雜交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需加強鑒選。例如,在吉林省中南部的品種中,初步確定吉單156、吉單131、四單105、四單19、四早6號、丹703、丹710、西單2號等具有較強的抗病性。還有報導稱鄭單958、豫玉22、登海1l、丹玉13、蘇玉1號、掖單13、農大60、浙單9號等發病較輕。需要指出的是,各地鑒選結果不盡一致,可能是因為所針對的病原菌種類不一致或所用方法不同的緣故。
(2)種子處理早期用溫湯浸種法,絲瓜種子先在18℃~20℃的水中預浸4小時,然後移入60℃的熱水中浸5分鐘。藥劑處理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0.3%的用藥量拌種,或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用含有有效殺菌劑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使用方便而有效。例如,用吉林省植保所研製的多功能系列種衣劑包衣,可兼治苗病、苗期害蟲和缺素症。瀋陽農業大學的種衣劑SN-1,含有多菌靈成分,對防治苗病有效。玉米專用種衣劑20%福·克懸浮種衣劑、2.5%咯菌腈種衣劑等也有效。
苗枯病初發期還可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
(3)加強栽培管理施用適量有機肥作基肥,增施磷、鉀肥和微肥,培育壯苗;絲瓜出苗後及時中耕鬆土,促進根系發育。病田適當推遲定苗時間,剔除病苗、弱苗,及時補苗。發病較輕的田塊,每667米2(1畝,下同)追施尿素8~10千克,促進弱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