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中藥]

絲瓜[中藥]

絲瓜,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和粵絲瓜Luffa acutangula (L.)Roxb.的鮮嫩果實;或霜後乾枯的老熟果實(天骷髏)。遍及全國。具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熱病身熱煩渴,咳嗽痰喘,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淋,崩漏,癰疽瘡瘍,乳汁不通,無名腫毒,水腫。

入藥部位

鮮嫩果實;或霜後乾枯的老熟果實(天骷髏)。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肺、肝、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

主治

用於熱病身熱煩渴,咳嗽痰喘,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淋,崩漏,癰疽瘡瘍,乳汁不通,無名腫毒,水腫。

相關配伍

1、治痰嗽:絲瓜燒存性,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好酒下。(《攝生眾妙方》化痰丸)

2、治下血甚,不可救者:絲瓜(一個,燒灰存性)、槐花各等分(如氣弱減分),為末。每服二錢,飯飲調服。(《普濟方》絲瓜散)

3、治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為末。以豬膽、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綱目》引《孫天仁集效方》)

4、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魚腦五色腥穢者:用乾絲瓜一枚,連皮燒作灰存性,為末。酒調二錢,空心服。一方煨食之。(《普濟方》引《經驗良方》絲瓜散)

5、治玉莖瘡潰:絲瓜連子搗汁,和五倍子末,頻搽之。(《綱目》引朱丹溪方)

6、治肺熱面瘡:苦絲瓜、牙皂莢並燒灰,等分。油調搽。(《綱目》引《摘玄方》)

7、治卵腫偏墜:絲瓜架上初結者,留下,待瓜結盡葉落取下,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如在左左睡,在右右睡。(《綱目》引《保壽堂經驗方》)

8、治小腸氣痛,繞臍衝心:連蒂老絲瓜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甚者不過二三服即消。(《綱目》)

9、治大小二便熱結不通:用老絲瓜一個,甘草二錢,木通三錢。煎湯,頻頻飲之。(《方脈正宗》)

10、治腸風:綿瓜不拘多少,燒灰存性。酒調二錢,空心下。(《續本事方》)

11、治癰疽瘡口大窟:生絲瓜取汁,筆蘸抹。(《直指方》)

12、治手足凍瘡:老絲瓜燒存性,和臘豬脂塗之。(《綱目》引《海上方》)

13、發瘡疹:絲瓜連皮燒炭存性,百沸湯調下。(《直指小兒方》絲瓜湯)

14、治無論是痘非逗,但嬰兒身熱,吹欠煩悶,睡中驚悸,噴嚏,眼澀,鼻涕,出氣粗,手足酸軟:絲瓜(陰乾)三分,升麻、芍藥、桔梗、甘草各二分。水煎溫服。(《新本草綱目》)

15、治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一二錢,被覆取汗即通(《綱目》引《簡便單方》)

16、治喉風:用天羅瓜研,灌漱。如無生瓜時,用甘草一根,穿入瓜內,候乾取出,研細為末,沸湯灌漱。(《普濟方》)

17、治血崩:棕櫚(燒灰)、絲瓜等分。為細末,空心酒調下。(《奇效良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60-120g;或燒存性為散,每次3-9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

禁忌

脾胃虛寒或腎陽虛弱者不宜多服。

採集加工

嫩絲瓜於夏、秋間採摘,鮮用。老絲瓜(天骷髏)於秋後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1、絲瓜: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色,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於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後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裡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後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成熟後乾燥,裡面有網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黑色,卵形,扁,平滑,邊緣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2、粵絲瓜:其形態基本與絲瓜相同,但其莖有明顯的稜角,卷鬚下部也具棱;雄花的雄蕊為3,1枚1室,2枚2室;子房有稜角,棍棒形而無毛茸,果實外面具有8-10條縱向的棱;種子無狹翼邊緣,但基部2淺裂。

生長環境

1、絲瓜: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

2、粵絲瓜:我國廣東、廣西有栽培,北部少見。

藥材性狀

1、絲瓜:果實(瓠果)長圓柱形,長20-60cm,肉質,綠而帶粉白色或黃綠色,有不明顯的縱向淺溝或條紋,成熟後內有堅韌的網狀瓜絡。

2、粵絲瓜:與上者主要區別點為:果實具明顯的稜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