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明軒主席先生勛鑒:劉子青[2]先生來,知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禦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況今日寇得寸進尺,軍事政治經濟同時進攻,先生獨力支撐,不為強寇與漢奸之環迫而喪所守。對華北民眾運動,亦不復繼續去冬之政策。果然確立抗日決心,一面聯合華北人民民眾作實力之準備,一面恢復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西北軍光榮歷史時期曾經實行之聯俄聯共政策,一俟時機成熟,實行發動大規模之抗日戰爭,則不但蘇維埃紅軍願以全力為先生及二十九軍助,全國民眾及一切抗日力量均將擁護先生及貴軍全體為真正之抗日英雄。目前日寇圖綏[3]甚急,德王[4]蠢蠢欲動,蒙古第二傀儡國之出現,大抵為時不遠,冀察政委會[5]漢奸成分之增加,著著向先生進逼。然弟等甚望先生能於艱難困苦之中堅持初志,弟等及全國人民必不讓先生獨當其難,誓竭全力以為後援。近者國內統一戰線大有進步,紅軍主力漸次集中,國際聯繫已有把握,凡此均非徒託空言,而有實際力量,足以資為抗日之用者也。惟具體實施步驟,必須規劃周詳,方免貽誤。茲遣張金吾[6]同志前來就教,請予接談。如荷同意,即以張同志為敝方長駐尊處之聯絡代表,一切通信聯絡均以秘密出之。魯韓綏傅晉閻[7]三處,弟等甚願與之發生關係,共組北方聯合戰線。先生必有同心,尚祈設法介紹。臨書不勝屏營翹企之至。
專此。即請勛祺
弟毛澤東拜啟
八月十四日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毛澤東書信選集》刊印。
注釋
[1]宋哲元,字明軒。見本卷第384頁注[1]。[2]劉子青,當時是宋哲元派來與中國共產黨聯絡的代表。
[3]綏,指綏遠省,見本卷第371頁注[16]。
[4]德王,即德穆楚克棟魯普(一九○二一九六六),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人,蒙古王公。一九三六年五月在侵華日軍的策劃下,偽蒙古軍政府成立,德王任總裁,充當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
[5]冀察政委會,即冀察政務委員會,是國民黨政府適應日本帝國主義關於“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於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北平設立的政權機構。宋哲元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6]張金吾,即張經武(一九○六――一九七一),湖南酃縣人。當時是中國共產黨派往華北地區做統一戰線工作的代表。[7]魯韓,指當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綏傅,指當時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國民黨軍第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晉閻,指當時國民黨政府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
宋哲元生平
宋哲元幼年家貧,刻苦讀書。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軍,入隨營學校北洋陸軍陸建章部隨營武備學堂。畢業後服役於馮玉祥部,歷任哨長、連長、營長、團長。1922年參加直奉戰爭,升任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1924年參加北京政變,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特別行政區都統。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裡成立蠶蜂學校推廣種桑養蜂,振興熱河農業。還興辦軍械廠,可以小批量仿製德國毛瑟20響駁殼槍。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市民夾道相送。1926年任國民軍北路總指揮、西路總司令,先後在南口、多倫等地指揮所部對直奉聯軍和晉軍作戰。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師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軍聯軍北路軍總司令兼暫編第1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4方面軍總指揮。1927年11月任陝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中,任馮玉祥軍第4路總指揮。戰敗後馮玉祥餘部退居晉南地區。負責北方軍事善後的張學良將其整編,該部縮編為陸軍第3軍,下轄3個師,宋哲元任軍長,歸東北軍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軍全體官兵,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表示:“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恥。”1932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2日,日軍攻占山海關。10日,宋哲元奉張學良令,率29軍由山西陽泉移駐北平以東的三河、寶坻、薊縣、玉田、香河一帶駐防訓練。第29軍部隊在宋哲元指揮下,在平東駐地準備抵抗日軍入侵,迅速構築工事,進行戰前訓練。1933年2月22日,日本關東軍調集4個師團,糾合滿洲國軍隊總計10萬餘人,向熱河分三路進攻。長城戰役爆發。3月4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率部逃脫,日軍進占熱河省會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張學良電令接防長城線喜峰口到寬城附近陣地。隨後,宋哲元指揮第29軍將士在長城要隘喜峰口、羅文峪與日軍展開血戰。第29軍以大刀隊與日軍展開搏鬥,經過激戰,消滅日軍6000餘人,獲喜峰口大捷而震動全國。(1937年,以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大刀進行曲》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國。)1935年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任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曾幻想和平解決,缺乏作戰準備,導致北平、天津很快陷落。1938年春,任一戰區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於1940年3月辭職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並回到其夫人長淑青的故鄉四川綿陽療養。4月5日病逝。
生後評價
國共雙方都對其做出積極評價。國民政府追授其為一級上將。中共方面朱德和彭德懷贈輓聯一幅:“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經歷
陝西省政府主席(1927年11月-)
陸軍第二十九軍軍長
(1930年-)
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1年12月-)
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
(1932年8月-)
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2年8月-1935年6月)
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
平津衛戍司令
(1935年8月-)
北平市市長
(1935年8月-)
冀察綏靖主任
(1935年11月-)
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5年12月-)
河北省政府主席
(1935年12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5年12月-)
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1937年-1938年7月)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1937年-193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