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大學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1)而民興孝;上長長(2)而民興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解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個“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前一個“長”字作動詞,意思是把長輩當作長輩看待。
(3)恤:體恤,周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
(4)倍:通“背”,背棄。
(5)絜(xié)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
譯文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宗教哲學
古希臘哲學
絜矩之道在古希臘哲學中很普遍,例如:
“避免做一些別人做了你會責怪的事。”--泰利斯
“你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請你不要做。” --塞克斯特斯的畢達哥拉斯
“別人對你做了會惹你怒的事,你也不要作於別人。” --伊索克拉底
“你所要避免的苦難,不要強加給別人。” --愛比克泰德
儒家
儒家經典論語有孔子的詮釋如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之二三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於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論語公冶長第五之一二
回教
不要傷害人,讓你免受傷害。---穆罕默德
猶太教/基督教
猶太教和基督教有關的思想可見舊約聖經,基督教可再參看新約聖經。
《舊約聖經·利未記》19:18(“不可報仇、也不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其中,後者將適用範圍由前者的“本國的子民”推而廣及所有人。
新約聖經也有類似的論述: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