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xiéjǔ
注音:ㄐㄧㄝ ˊ
引證解釋
《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鄭玄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朱熹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顏真卿《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葉適《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向,又說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儒家思想
絜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
解釋: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構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大學》此篇意思是說,若厭惡上級做事行為不正,那么你就不要再用這種行為去對付你的下級;若厭惡下級有辦事不正的庸俗行為,那么你就不要再用這種行為去應付上級;若厭惡我的前任有辦事不正行為,那么就不要再用前任的行為來對付以後的人;若厭惡在我之後上任的人有不正行為,那么就千萬不要再用後任人的錯誤行為去對付以前的人;若厭惡我右邊人的做事行為不正,那么就千萬不能用右邊人的行為來對付左邊的人;同理,若厭惡我左邊人的做事行為不正,也千萬不能用左邊人的行為來對付右邊的人。
綜上所述,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再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君子以身作則的道德示範作用。
《論語》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可見絜矩之道,好說,但不容易做到。自己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的言行氣憤而不能諒解;自己也要能夠對別人寬恕不究;若能如此,即是菩薩的心量。菩薩的心之所以廣大,就是因為能夠以同理心設身處地,時時為一切眾生著想,發覺眾生的苦痛,興大慈悲救拔拯濟,令得真實解脫。《八大人覺經》云:「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應當發菩薩心,就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