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語法
正文
廣義的指按F.de索緒爾的語言理論做的語法研究,狹義的指美國 L.布龍菲爾德 學派分析語法的原則和程式。這裡所講的是狹義的。20世紀初,美國的語言學主要是和人類學配合,調查美洲的印第安語。印第安語的結構類型跟印歐語截然不同,傳統語法對付不了,從而推動語言學家去探索新的路子。後來,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和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思潮在美國一些地方得勢,以布龍菲爾德為首的一批語言學家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總結、提高實際經驗,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分析一切語言的方法論。它標榜機械主義,反對精神主義,主張從可以觀察到的語言的形式入手,用一套嚴格的程式客觀地揭示語言的真實面貌,反對用傳統的語法範疇去套各種語言,也反對在分析中利用意義。它的目標是以一批足夠數量的語句作為素材,通過分析程式找出語言的結構,即語言中的單位及其組合模式。
結構主義語法內部有不同的派別。極端的派別以Z.S.哈里斯為代表,他主張根據純形式的分布,用一套機械的辦法來自動顯示語言的結構。哈里斯的主張只是方法論的一種構思,它非常煩瑣,沒有人能在實踐中貫徹。實際使用的方法可以C.F.霍凱特在該學派末期所歸納出來的原則和程式作為代表。
對語言構造的看法決定了分析語言的方法。美國結構主義學派把語言分成5層:語音、音位系統、語素音位系統、語法系統、語義。語音是物質方面的東西,語義反映說話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這二者是語言聯繫外界的邊緣層。核心部分是音位、語素音位、語法3個系統。語言學研究的只是(或者首先是)核心,亦即語言的內部結構。但是要接觸核心,必須通過邊緣。所謂“通過”,是向被諮詢人問清楚,在本族語言裡某兩個形式是不是相同,此外不必再問,否則就是超出規定範圍,違背了機械主義的原則。分析語言,先從素材找出音位系統,包括全部音位及其組合模式。完成了這一步,素材中的語句就可以用音位標寫,然後再對這個素材進行語法分析,找出語法系統,包括全部語素及其組合模式。至於語素音位系統,那是研究音位如何給語素編碼的,它聯結著音位系統和語法系統兩方面。
結構主義語法有一套複雜的程式。總的說來,可以分為切分、歸併、分類、組合4個步驟。切分是把素材中用音位標寫的語句切成含意義的最小片段,叫做“語子”。歸併是把語子中形式和意義都相同,或者意義相同而形式呈現有條件的差別的歸成語素。後一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語素音位系統可能賦予一個語素以幾個音位形式。如果一批語子的意義相同,就可以把它們歸併成一個語素,各語子可以認為是這個語素的變體。例如在英語的books、dogs、benches各詞末尾可以切出語子/s/、/z/、/iz/,這些都表示複數,意義相同,其出現是因為前面有清輔音、濁輔音或者塞擦音,各有特殊的音位條件,分布上並不對立。所以我們可以建立表示複數的語素 {s},而語子/s/、/z/、/iz/就是這個語素的變體。語素歸納出來之後,各語素變體間音位交替的條件逐步顯現了,這就是語素音位系統。
描寫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要找出全部語素,還要說明語素在語句中如何組合。語素是語法的最小單位,它們第一步組合成詞,然後詞與詞組合成句法單位。詞是句子中的一個片段,前後有可能的停頓點為界。按這個標準找出所有的詞以後,還要進而歸納出語素組合成詞的模式。詞的數目很多,必須分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說明詞的組合模式。可靠的分類基礎不是詞的意義,而是詞的分布方式,即詞可能出現的環境。如果有一些詞能同在一些環境中出現,這些詞就可以歸為一類。分類以後,就能找出各類詞組合而成的基本格式。大於詞的句法單位都是用這些基本格式一層層套起來的,可以通過層次分析的方法來揭示它們的結構。這樣,語素如何組合成詞,各類詞又如何組合成句法單位(最大的句法單位是句子)的模式,都可以得到說明了。
美國結構主義語法的這套程式,叫做“發現程式”。它主要依靠形式特徵來發現素材中的單位及其反覆出現的組合模式。它的優點是能夠就語言本身來揭示語法面貌,顯示各種語言的結構特點;它的缺點是縮小了語法分析的任務,只能重點解決詞法的問題,句法方面它只做了一部分工作,語義結構根本沒動手。N.喬姆斯基批評它,說是只做了分類工作。不過它的分析結果使語法研究有增加廣度和深度的可靠基礎,因此是有貢獻的。(見美國結構主義學派)
參考書目
L.布龍菲爾德著,袁家驊等譯:《語言論》,商務印書館,北京,1980。(L.Bloomfield,Lɑnɡuɑɡe,Holt,Rinehavt and Winston,New York,1933.)
C.F.霍凱特著,索振羽等譯:《現代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C.F.Hockett,A Course in Modern Linɡuistics, Macmillan Publishing House,New York,1958.)
M.Joos,Reɑdinɡs in Linɡuistics,NewYork,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