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生炒

細說生炒是指所用的主料(肉類或蔬菜)等完全是生的,而且不掛糊、不上漿,使用旺火速炒至熟成菜的一種烹調方法。

中國飲食文化網
生炒,是指所用的主料(肉類或蔬菜)等完全是生的,而且不掛糊、不上漿,使用旺火速炒至熟成菜的一種烹調方法。
在炒的技法中,生炒的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被廣泛使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烹壇永不凋謝的花朵,是最常用的烹調方法。
生炒,傳熱介質是用少量的油,一般約為原料體積的六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生炒要求火力要旺盛,以利於短時間內把原料炒熟,操作方式相對"燒"等技法較簡單。
生炒特點
(一) 生炒選料範圍較窄,只限於禽、畜、魚肉的細嫩部位和鮮嫩蔬菜的莖、根、葉。
(二) 生炒原料需要加工成片、盯條、絲或小塊的精細形態,以利於迅速成熟。
(三) 生炒原料直接下鍋,既不要事先醃製,也不要上漿掛糊,直接在鍋內調味,菜餚起鍋也不勾芡。
(四) 生炒操作講究旺火熱油,快速煸炒,時間很短。
(五) 生炒成熟的基本標準是:以肉類原料變色、蔬菜原料斷生,即可出鍋。
(六) 生炒成品汁少,味道具有味鮮、脆嫩的風格。
生炒質量保證的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在生炒的整個過程中,鍋內要保持高溫,包括生料下鍋後,火力溫度也不能下降,否則,就難以保證生炒脆嫩略帶滷汁的特點。小型煤氣灶達不到"高溫"旺盛火力的標準,生料下鍋後,鍋溫下降就不能保證生炒所需要的火候。有經驗的人往往此時在菜料下鍋前,用熱水在料盆中預熱,再控淨水後將菜下鍋。
生炒的操作技巧
(一) 刀功好壞,是生炒成功與否的關鍵。
生炒的刀工要因料而易。不但要求刀口整齊,規格劃一,而且還要根據不同原料部位和不同菜餚的要求,選擇不同部分進行調配,並採用不同的刀法。否則,就無法保證生炒質量,因為只有用刀工這個變數,製作出與用油少,火力旺,時間短這個定量相適的大小料型才能炒出好菜。
(二) 旺火加熱,認真滑鍋,注重熗鍋。
生炒注重使用熱鍋溫油熗鍋,將佐料煸出香味後,再用旺火直接下入原料翻拌,使原料受熱均勻,動物性原料溫度適當低一些,便於原料散開、斷生、香味突出,植物性原料火太旺可少加湯水,防止焦糊粘連。
(三) 翻拌恰當,手法靈活。
在生炒過程中,生料一下鍋,兩手就要協調動作,右手持鏟,將原料不停地翻動,既要翻得開,又要炒得散;左手拿住鍋把,相應顛動,既要顛得起,又要翻得勻,使原料不斷的移動變位。只有這樣原料才能在高溫條件下和短暫時間內,均勻受熱、入味、成熟。只有避免了受熱不勻、老嫩不一的情況,才能炒出脆嫩可口的菜餚。
(四) 動作準確,出手快捷
由於生炒原料細嫩,在高溫鍋內停留時間稍長,即會引起"過火",質地變老,失掉生炒特點。
把握生炒的火候,需要對原料性質、耐熱程度、下料次序和投放調料的時間,都要有充分理解和準確認識,從而把握住相互協調一致的關鍵,恰當操作。
(五) 胸有全局,眼有標準,手有尺度
生炒雖然簡便、快捷,但是,它仍然是加熱過程、加調料過程、烹調過程的風個要素的統一,火候、下原料、下調料,幾個方面都與翻炒有著結合關係,不能是隨意的結合,而是一個以質量為標準的變數結合,必須做到胸有全局,眼有標準,手有尺度。
(六) 生炒的操作出手要輕、用力要勻。
由於生炒所用的原料,有著細嫩、碎小的特點,又加上要在高溫鍋內不停地快速翻炒,極易引起原料斷碎,所以,生炒菜餚,既要快速,又要用力輕勻,特別用鏟翻炒時,出手要輕,用力不能過猛,防止細絲、薄片類的原料炒碎、炒爛,以保持美觀、完整的形態。
(七) 生炒烹調操作的過程,要注意做到成品菜餚口味特點要鮮嫩、少汁,汁與料交融在一起。
(八) 生炒菜餚成熟後,要及時出鍋,保障鮮嫩脆爽的質感。
生炒的風味
口味鹹鮮:生炒菜餚,盤中只有淡淡的一層薄汁,口味鹹中有鮮,爽口不粘。
菜味清鮮:生炒主料是植物性原料,炒後含有蔬菜的清鮮氣味,色鮮質脆。
肉香爽口:生炒主料是葷素相配的原料,炒後既有肉的醇香,又清爽利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