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朱熹因愛三溪山水秀麗,人才輩出,曾游此地講學,勒“溪山第一”於石,因年久剝脫,今所存乃陳省補書。原閣前一方綽楔,詩云:“但來朱子樓此遲,已是溪山第一奇。綽楔存亡何必論,登時誰不景行思。”里人進士張一漁與朱熹為知交,為了方便朱熹講學,特建紫陽閣。宋淳熙間,鄉中子弟多受業於朱熹,受其影響,連續十二年都有人中進士。前人詩云:“萬山飛翠映檐阿,過壁煙嵐濕薜蘿,地俯滄溟分沆瀣,閣低霄漢接星河。紫陽過化留遺蹟,髦士披風飲太和,不必更論仙佛事,吾儒名教樂應多。”閣周圍有庠生潘世璧“山光潭影”等摩崖石刻。閣旁岩石有墨竹,相傳朱熹居此時練書法,常將餘墨潑在竹上,此竹遂成墨色。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朱熹在這裡築室講學,譽為“紫陽閣”。閣倚山臨溪,每當夕陽西下,彩虹垂天,明霞映水,景色奇絕。朱熹勒“溪山第一”於朝元觀前巨石上,歷久湮滅;明萬曆間邑人陳省補書。閣已圮,閣前石欄猶存。
後人在閣上建“朱子祠”,今修葺一新。據傳朱熹居此栽竹種樹,時練書法,每將餘墨潑在叢竹之上,歷久竹竿漆黑如墨,鄉人稱奇,謂之“朱子墨竹”,50年代被農民開荒所毀。
此閣歷來為培育人才之所,明兵部侍郎陳省於閣前立有“鍾秀毓英”石牌坊,民國間被毀。為繼承祖國傳統文化、弘揚宋代理學宗師遺風,三溪文化村應民眾要求,經省政府文化廳批准,各級政府大力支持,村民熱心資助,特別是得到副省長潘心城關心和指導,按古建築設計以土木結構重建紫陽閣,其面積比舊址擴大三分之一,自2000年3月動工,至2001年10月紫陽閣主體竣工。閣內建有書香軒1座,鋪上200米長通道,使屏、柏兩山相連;利用通水天渠石砌城垛蓋城樓,新增1座古城堡,還刻《百家姓》1套,臨溪作一清泉公園,供人遊覽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