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60.00畝(其中:田818.00 畝,地 2,942.00 畝),人均耕地 1.19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麥類、豆類等旱糧作物;擁有林地55,357.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220.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1.34 畝,主要種植 核桃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465.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0.00 畝;草地 290.00 畝;荒山荒地 2,346.00畝,其他面積 2,385.00 畝。有鉛鋅礦、銻礦、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視、電話等四通,無路燈。全村有 215 戶通自來水,有 523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70.87 %)。有73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65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8.4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9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466 戶(分別占總數的80.76%和63.14%)。
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3 輛,拖拉機 23 輛,機車 102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654.00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654.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53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63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 戶;建有小水窖 17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0 戶。全村有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個自然村均無路燈。有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3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856.0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325.00 萬元,占總收入的37.97%;畜牧業收入 163.00 萬元,占總收入的19.04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116 頭,肉牛 76 頭,肉羊 506 頭);漁業收入 6.00 萬元,占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 19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22.2 %;第二、三產業收入 109.30萬元,占總收入的0.7%;工資性收入 106.60 萬元,占總收入的12.45 %。農民人均純收入 1,444.00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06.6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41人(占勞動力的 8.96 %),在省內務工120 人,到省外務工 21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3.30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8.9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經濟林果、畜牧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738 戶,共鄉村人口3150 人,其中男性1574 人,女性1576 人。其中農業人口3150 人,勞動力1982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白、彝、苗等多民族混居地),其中彝族677人,白族817 人,其他民族1645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02 人(人員名單見各自然村專欄),參合率95.3%;享受低保 182 人(人員名單見各自然村專欄)。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6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有和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6 所,校舍建築面積 3,0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7 人,在校學生人,距離紫金中學6.00 公里。目前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4人,其中小學生268人,中學生136 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720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387.74 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21,060.00元(人均 6.69 元),一事一議籌勞672.00個(勞均0.34個)。年末村集體總收入無收益,有固定資產25.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鄉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民政救濟、社會保障、民主管理等內容和其他社會事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3人,少數民族黨員 34人,其中男黨員 58 人、女黨員 5人。2004年縣政府評為先進村委會。
村委會由書記(兼職主任)1人、副書記1人,副主任2人組成,下設22個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幹部42人。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3 個,共有團員 53人。
人文地理
紫金村委會是漢、白、彝、苗等多民族混居地,村委會以境內紫金山命名。村內民族團結,都有過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的等傳統習俗。比較特殊的是正月初八的紫金山會,屆時全鄉各族人都會帶朋攜友,登高遠眺。當地的人也將在今日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用打歌方式來祈求來年平安吉祥。村內交通四通八達,以泡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隨處可見。
村內保存比較好的古宅是李家村的四合院,很多農戶的大門仍沿用古門構造。
村內的原始森林現僅存兩處,為李家村龍井和金坪六的虎山。龍井處古木參天,水源豐富,山水潺潺,環境優美,這都得益於人們對水源林的重視和保護。
新農村建設
紫金村委會農民民眾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圍繞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產發展、農民增收,村容整潔為重點,以培植壯大泡核桃為主的林產業,以畜種改良的突破口,加大了種植養殖和科學飼養力度,積極改造畜廄,逐步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養殖業。以上兩項產業成為當地民眾增產增收過程中打下了的頂樑柱,為下一步的實施千村扶貧進萬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部份民眾真正做到了出門有摩托,聯繫有手機,家中用上了高檔電器、太陽能、沼氣池,城裡有的農戶都有,進入了小康生活的行列。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組公路基本為土路,等級低,通達率低;2、有5個村組沒有完成農網改造;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4、無龍頭企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比較困難;5、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落後;6、廄舍質量低,畜種改良較低,難以適應畜牧產業的大規模發展;7、大多數村組人畜飲用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力爭到2010年:1、完成60%的村組公路硬化工程;2、爭取完成5個村組的農網改造任務;3、加強農民民眾的科技文化培訓力度;4、發展泡核桃3000畝、華山松4000畝;5、畜牧上發展基礎母牛300頭(其中優良母牛200頭),畜種改良率達成70%以上;6、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444元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