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高4-14厘米,果期高可達20餘厘米。根狀莖短,垂直,淡褐 色,長4-13毫米,粗2-7毫米,節密生,有數條淡褐色或近白色的細根。葉多數,基生,蓮座狀;葉片下部者通常較小,呈三角狀卵形或狹卵形,上部者較長,呈長圓形、狹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4厘米,寬0.5-1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邊緣具較平的圓齒,兩面無毛或被細短毛,有時僅下面沿葉脈被短毛,果期葉片增大,長可達10餘厘米,寬可達4厘米;葉柄在花期通常長於葉片1-2倍,上部具極狹的翅,果期長可達10餘厘米,上部具較寬之翅,無毛或被細短毛;托葉膜質,蒼白色或淡綠色,長1.5-2.5厘米,2/3-4/5與葉柄合生,離生部分線狀披針形,邊緣疏生具腺體的流蘇狀細齒或近全緣。
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較淡並帶有紫色條紋;花梗通常多數細弱,與葉片等長或高出於葉片,無毛或有短毛,中部附近有2枚線形小苞片;萼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附屬物短,長1-1.5毫米,末端圓或截形,邊緣具膜質白邊,無毛或有短毛;花瓣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側方花瓣長,1-1.2厘米,裡面無毛或有鬚毛,下方花瓣連距長1.3-2厘米,裡面有紫色脈紋;距細管狀,長4-8毫米,末端圓;花葯長約2毫米,藥隔頂部的附屬物長約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細管狀,長4-6毫米,末端稍細;子房卵形,無毛,花柱棍棒狀,比子房稍長,基部稍膝曲,柱頭三角形,兩側及後方稍增厚成微隆起的緣邊,頂部略平,前方具短喙。
蒴果長圓形,長5-12毫米,無毛;種子卵球形,長1.8毫米,淡黃色。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生長習性
性喜光,喜濕潤的環境,耐蔭也耐寒,不擇土壤,適應性極強,繁殖容易,能直播,一般3月上旬萌動,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花期25天左右,單花開花持續6天,開花至種子成熟30天,4月至5月中旬有大量的閉鎖花可形成大量的種子,9月下旬又有少量的花出現。
產地生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於田間、荒地、山坡草叢、林緣或灌叢中。在庭園較濕潤處常形成小群落。朝鮮、日本、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穴盤育苗
紫花地丁種子細小,一般採用穴盤播種育苗方式。床土一般用2份園土,2份腐葉土,1份細沙。播種前要進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床土,以達到培育壯苗、防治苗期病蟲害的目的。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播種時間:春播3月上、中旬。秋播8月上旬。播種後控制溫度15℃~25℃之間,一周左右出苗。
露地播種
於8月份,先將土地平整澆透,待水滲下後,將種子與細沙土拌勻,撒至地面,稍加細土將種子蓋嚴,一周即可出苗。
分株繁殖
將綠化用地翻耕,施足底肥,整平,如4月將其從苗地起出,分株栽植於綠化地內,株行距10cm,澆透水,6月份便可布滿。分株時間在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但在夏季分株時注意遮蔭。
紫花地丁如在春季進行分株會影響開花,而雨季移植易成活又不影響第二年開花,紫花地丁的無性繁殖在雨季進行為好。用分株方法進行繁殖時見效較快,在同種條件下分株移植,小紫花地丁較大株的緩苗快,成活率高,綠色期長,在園林綠化上如不特別要求當時的綠化效果儘量採用中小植株進行綠化。
自然繁殖
紫花地丁自繁能力強,按分株栽植法,在規劃區內每隔5m栽植一片,種子成熟後不用採擷,任其隨風灑落,自然繁殖,10月左右便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栽培技術
播種前準備
常規使用的播種箱,規格長50cm,寬30cm,高8~10cm,也可採用育秧盤。木箱在使用前一定要用水泡透,否則容易造成土與箱分離,影響出苗。床土準備一般用2份園土,2份腐葉土,1份細沙,用孔徑為lcm以下的篩子過篩備用。播種前要進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1%~0.3%的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床土,以達到培育壯苗、防治苗期病蟲害的目的。土壤消毒後用硝基腐殖酸調節土壤pH值到6.0~7.0左右待用。
播種方法
將採集到的紫花地丁的種子放在通風乾燥處保存。12月上旬播種在2~8℃的低溫溫室內,翌年2月出苗,3月下地定植。亦可在5月份採下種子,直接地播,很快就可以發芽出苗。由於種粒比較細小,播種時最好採用“盆底浸水法”即將床土裝入秧盤或淺盆,置於更大的盛有水的容器中,使水從秧盤或盆底部向上滲透,濕潤整個床土,然後再進行播種。
播種時可採用撒播法,用小粒種子播種器或用手將種子均勻地撒在浸潤透的床土上,撒種後用細篩篩過的細土覆蓋,覆蓋厚度以蓋注種子為宜。種子出苗過程中,如有土壤乾燥現象,可繼續用盆浸法補充水份。播種後室內溫度控制在15~25℃為好。
幼苗期管理
小苗出齊苗後要加強管理,特別要控制溫度以防小苗徒長,此時光照要充足,溫度控制在白天15℃,夜間8℃~10℃,保持土壤稍乾燥。當小苗長出第一片真葉時開始分苗,移苗時根系要舒展,底水要澆透。白天溫度為20℃左右,夜間溫度為15℃左右,可適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液促進幼苗生長,當苗長至5片葉以上時即可定植。
定植
定植密度如果選用葉片在15~20之間的大中苗移栽,40株/m 。如果選用葉片在5~10之間的中小苗移栽,密度可為50株/m 。另外發現帶土壤移植較裸根移植緩苗快,成活率高。
生長期管理
紫花地丁抵抗能力強,生長期無需特殊管理,可在其生長旺季,每隔7~10天追施一次有機肥。會使其景觀效果更加。
病蟲防治
紅蜘蛛危害葉片,可用石硫合劑噴殺。
會生葉斑病,是半知菌感染所致。起初只是一個個小褐點兒,如不及時治療會產生大片的黑斑,葉片枯黃死掉。所以,一旦發現生病,應立即用百菌清8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隔7-8天一次,連續2-3次,可基本痊癒。主要蟲害有介殼蟲、白粉虱等,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至15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紫花地丁每100g乾物質中含有蛋白質29.27g,含可溶性糖2.38g,胺基酸33.95mg及多種維生素。每1g乾紫花地丁中含鐵354.8μg、錳30.3μg、銅22.2μg、鋅55.8μg、鋇11.3μg、鍶87.3μg、鉻69.0μg、鉬60.0μg、鈷9.7μg、鈣3.9μg。將紫花地丁的幼苗或嫩莖採下,用沸水焯一下,換清水浸泡3~5min炒食、做湯、和面蒸食或煮菜粥均可。
園林價值
紫花地丁花期早且集中;植株低矮,生長整齊,株叢緊密,便於經常更換和移栽布置,所以適合用於花壇或早春模紋花壇的構圖。紫花地丁返青早、觀賞性高、適應性強可以用種子進行繁殖,作為有適度自播能力的地被植物,可大面積群植。紫花地丁適合作為花境或與其它早春花卉構成花叢。在盆栽成株經過一定時間的冬眠後,可注意控制其開花日期,開出滿盆嬌嫩的花朵,用於窗台、書桌、台架等室內布置,也可製作成盆景。
食用方法
別名:鏵頭草、光瓣堇菜、堇堇菜、箭頭草、地丁、羊角子、獨行虎、地丁草、寶劍草使用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鮮品30至60克);外用:適量,搗敷。
紫花地丁知識介紹:
紫花地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生於田間、荒地、山坡草叢、林緣或灌叢中。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5至6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全草,洗淨,曬乾。
紫花地丁全草多皺縮成團。主根淡黃棕色,直徑1至3厘米,有細縱紋。葉灰綠色,展平後呈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至6厘米,寬1至3.5厘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楔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無毛或被細短毛;葉柄有狹翼。花莖細長,花淡紫色,有細管狀花距。蒴果長圓形或裂為三果爿,種子多數。氣微,味微苦而粘牙。以葉綠、根黃者為佳。
紫花地丁補充信息: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切段,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紫花地丁適合人群:陰疽漫腫無頭及脾胃虛寒者慎服。
紫花地丁食療作用:紫花地丁味苦、微辛,性寒;歸心、肝經;氣微散泄;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主治疔瘡癰腫、痄腮,瘰癧,丹毒,乳癰,腸癰,濕熱與瀉痢,黃疸,目赤腫痛,喉痹,毒蛇咬傷。
紫花地丁做法指導:
1. 凡各種疔毒癰瘡,紅腫熱痛者,可單用鮮品搗汁服,並用其渣敷患處;或與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配伍。
2. 若氣血虧虛者,可加入當歸、黃芪;若濕熱凝結骨癰疼痛高腫者,可與茯苓、車前子、金銀花、牛膝同用,以利濕清熱。
3. 凡頸項瘰癧結核者,可與夏枯草、玄參、貝母、牡蠣相合,以散結消腫。
植物文化
紫花地丁節的由來
奧林匹克山的三月,火神的紫色地丁花冠俘虜了維納斯的芳心;拿破崙傾心於紫色地丁,他的追隨者便以紫花地丁作為黨派徽記,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時,發誓要在紫花地丁花開時返回巴黎,1815年的三月,女人們身著堇色華服,把紫花丁花撒向皇帝的必經之路。今日法國的土魯斯,每年在2月舉辦“紫地丁節”。
紫花地丁的傳說
據說河川之神伊兒的美,連美神都不禁為之側目。但是,無奈宙斯說什麼也不肯割愛。美神小聲的呼喚伊兒,兩人經常在草原上快樂地玩樂談天。不巧,有一回被宙斯之妻赫拉看到了,伊兒便匆忙地變成小牛躲了起來。宙斯為了讓小牛吃草而創造了紫花地丁的草。但是,當宙斯從赫拉那兒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就生氣地把伊兒變成了星星。悲傷的宙斯,為了懷念伊兒的美,又在草上增加了一種美麗的花朵,那就是紫花地丁的花朵了。
花語: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