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1960年7月1日索馬里獨立成立索馬里共和國。1969年10月,改稱索馬里民主共和國,1991年2月改為索馬里共和國。

國名

索馬里民主共和國(Somali Democratic Republic)。

面積

63766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734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0320平方公里。

人口

1070萬(聯合國1998年估計),自然增長率3.9%(聯合國1998年估計),絕大部分是索馬里人。全國分薩馬萊和薩布兩大族系。薩馬萊族系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分為達羅德、哈維耶、伊薩克和迪爾四大部族。薩布族系分為迪吉爾和拉漢文兩大部族。這六大部族又分為幾十個小氏族。官方語言為索馬里語和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義大利語。伊斯蘭教為國教。

首都

摩加迪沙(Mogadishu),人口100萬(1999年估計)。熱季平均氣溫26-32℃,涼季平均氣溫23-28℃。

國家元首

臨時總統阿布迪卡西姆·薩拉特·哈桑(Abdikassim Salat Hassan),2000年8月27日在吉布地宣誓就職,系在吉召開的索全國和會選舉產生。由於遭到索國內主要派別的抵制,其代表的新政權無法有效施政,在國際上僅獲吉布地、蘇丹、奈及利亞和科威特正式承認。

重要節日獨立日:

6月26日。

國慶節:

7月1日(索馬里共和國成立)。

簡況

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上,北臨亞丁灣,東瀕印度洋,西與肯亞、衣索比亞接壤,西北與吉布地交界。海岸線長3025公里,領海寬度200海里。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侯,西南部屬熱帶草原氣侯,終年高溫,乾燥少雨。

公元前1700多年,建立了以出產香料著稱的“邦特國”。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移居於此,並在亞丁灣和印度洋沿岸建立貿易點和若干個蘇丹國。1887年,索北部淪為英國“保護地”,稱為“英屬索馬里”;1925年,索南部淪為義大利殖民地,稱“意屬索馬里”。1941年英國控制了整個索馬里。1960年6月26日索北區獨立,7月1日索南區獨立,即日南、北兩部分合併,成立索馬里共和國。1969年西亞德發動政變上台,成立索馬里民主共和國。1991年1月西亞德政府被推翻,索陷入內戰,多個政權並存:1991年2月,阿里·邁赫迪·穆罕默德(Ali Mahdi Mohamed)成立索新政府,自命為“臨時總統”,改國名“索馬里共和國”;1991年5月18日,索馬里北部宣布“獨立”,成立“索馬利蘭共和國”,阿卜杜拉赫曼·艾哈邁德·阿里·圖爾(Abdurahman Ahmed Ali Tour)為“總統”。1993年5月,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埃加勒(Mohamed Ibrahim Egal)接任“索馬利蘭共和國總統”,1997年2月蟬聯;1995年6月15日,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Mohamed Farah Aideed)宣布成立政府,1996年8月4日其子海珊·穆罕默德·艾迪德(Hussein Mohamed Aideed)繼任“臨時總統”;1998年7月,阿卜杜拉希·尤素福(Abdullahi Yussuf )在索東北部成立“邦特蘭”地方行政機構並任“總統”。1991年2月以來成立的索政權均未獲國際承認。

政治

自1991年西亞德政權倒台後,索馬里一直處於軍閥武裝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無政府狀態。國內各派打打停停,經過不斷分化組合,逐漸形成索馬利蘭、邦特蘭、拉漢文蘭和艾迪德等摩加迪沙派別四分天下的格局。國際社會曾12次調解索問題,均無結果。

2000年,索國內局勢較為平靜,和平進程取得積極進展。5月,吉布地主持召開了以索民間力量為主體的索全國和會(亦稱“阿爾塔和會”),7月通過索過渡憲章,8月選舉產生索內戰十年來的首屆議會及首位總統。8月27日,新總統阿布迪卡西姆宣誓就職。10月,索過渡政府成立。新政權上台後,相繼提出恢復首都秩序、解除民兵武裝、部族和解等一系列整肅國家的措施,同時積極出席包括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在內的各種國際會議、訪問周邊及阿拉伯國家,尋求承認與援助。但以文人為主的新政府在國內不被各派軍閥所承認,並遭聯合抵制,其活動範圍僅限於首都一隅,無法有效施政,更無力控制全國。索仍呈軍閥割據狀態。國際社會對索新政權多持觀望態度,僅部分阿拉伯國家向其提供少量援助。與此同時,在衣索比亞等鄰國的支持下,索地方政權建設蓬勃發展,北部索馬利蘭、邦特蘭自治體系日趨完善,中部希蘭州自治政府於12月20日成立,南部朱巴蘭、西南州政府亦在籌備之中。

憲法

索第一部憲法於1960年獨立時制訂。1979年8月由公民投票通過第二部憲法,同年9月24日生效。1990年10月第三部憲法生效,宣布實行多黨制。1991年1月,西亞德政府倒台,索陷入無政府狀態,國家無法制可言。2000年7月16日,索全國和會通過索過渡憲章,規定索新政權實行聯邦制和議會制。過渡期內實行地方自治。

議會

索過渡議會於2000年8月13日成立,一院制,由245名議員組成。議長阿布達拉·德羅·伊薩克(Abdalla Dero Issak),8月20日就職。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8個州,下設87個區,區下轄鎮和村。各州為:下朱巴、中朱巴、蓋多、下謝貝利、中謝貝利、貝納迪爾、拜多阿、巴科爾、希蘭、加爾古杜德、穆杜格、努加爾、巴里、薩納格、托格代爾、哈爾格薩、阿瓦達勒、蘇勒。

政黨

索馬里黨派林立,帶有強烈的部族色彩,各派不斷分化組合,最多時達30餘個。目前主要黨派有:

(1)索馬里民族聯盟(Somali National Alliance):簡稱民盟,1992年成立,由索馬里聯合大會(已解體)的法拉赫·艾迪德派、索馬里愛國運動的艾哈邁德·奧馬爾·傑斯派、索馬里民主運動和南方民族運動聯合組成,成員主要為哈維耶族。控制中部和南部三分之一地區,有統一的政權機構,系索南方實力最強的組織。反對西方國家和聯合國干預索內部事務。1995年6月,民盟分裂為以奧斯曼·哈桑·阿里·阿托(Osman Hassan Ali Ato)為首的民盟/阿托派和以法拉赫·艾迪德為首的民盟/艾迪德派。1996年8月,艾迪德在衝突中受傷致死,其子海珊·穆罕默德·艾迪德繼任其位。1999年,艾派支持埃塞反政府武裝奧羅莫解放陣線,與埃塞發生衝突,遭受重創。

(2)索馬里民族運動(Somali National Movement):簡稱民運,1981年成立於倫敦,1982年在衣索比亞的迪雷達瓦設總部。成員大部分為伊薩克族。系北方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政治及武裝派別。1991年西亞德政權垮台後,控制整個西北部地區,宣布北方“獨立”,成立“索馬利蘭共和國”。首任領導人阿卜杜拉赫曼·艾哈邁德·阿里·圖爾。1993年5月,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埃加勒當選“總統”,1997年2月連任。埃加勒積極謀求北方獨立,遭南方各派反對。2000年9月,索馬利蘭正式發行索馬利蘭護照。

(3)索馬里救國民主陣線(Somali Salvation Democratic Front):簡稱救陣,成立於1979年,系最早成立的反政府組織。成員以達羅德族下屬的米周提尼和杜爾巴亨特氏族為主。控制索東北部及中部地區。1993年分裂為兩派,一派以救陣前任主席穆罕默德·阿布希爾·穆薩(Mohamed Abhsir Musse)為首,另一派以前任軍事首領阿卜杜拉希·尤素福為首。1998年7月,尤素福派聯合東北部索馬里民主聯盟和索馬里聯合黨等小派,成立“邦特蘭”自治政權,尤任“總統”。2000年,邦特蘭代表出席了阿爾塔和會,但因對權力分配不滿而中途退會。10月,尤召集中、南部分派別領導人聚會邦特蘭,呼籲在建立地方政權基礎上組建聯邦政府,並重開和會。

(4)拉漢文抵抗軍(Rahawayn Resistance Army):1995年4月成立。由拉漢文族人組成,主席兼總司令穆罕默德·努爾·夏爾古杜德(Mohamed Nur Shatihudud)。以收復拜多阿為目標。1999年6月從艾迪德派手中奪回拜多阿。1999年12月9日,在巴伊-巴科爾地區建立自治政權。2000年,拉漢文抵抗軍代表參加了阿爾塔和會,其秘書長德羅當選索過渡議會議長,而主席夏爾古杜德因未得到實惠,撤消了對索和會及新政權的支持。

(5)索馬里愛國運動(Somali Patriotic Movement):簡稱愛運,1989年成立,成員主要為達羅德族下屬歐加登氏族,是推翻西亞德政權的主要力量之一。控制南方的基斯馬尤港及其附近地區。後因內訌分裂為兩派。一派以艾哈邁德·奧馬爾·傑斯(Ahmed Omar Jess)為首,是民盟的組成部分之一,同艾迪德派結盟。另一派以阿登·阿卜迪拉希·努爾(Aden Abdillahi Nur)為主席,前總統西亞德的女婿摩根為副主席和軍事首領(掌實權)。1999年6月,傑斯派與艾迪德派聯手,從摩根手中奪取基斯馬尤。摩根派主力被消滅。

(6)索馬里救國聯盟(Somali Salvation Alliance):簡稱救盟,1993年成立,初期由索馬里聯合大會的阿里·邁赫迪·穆罕默德派與11個派別組成,成員主要為哈維耶族,邁赫迪任主席。控制摩加迪沙北部及其附近地區。1998年3月同艾迪德派結盟,共同在摩加迪沙組建貝納迪爾行政機構,但經營不利。1999年5月,穆薩·蘇迪(Musa Sude)奪權,控制救盟,邁赫迪退居國外。救盟轉而與艾迪德派為敵。

(7)索馬里民族陣線(Somali National Front):簡稱民陣,1991年西亞德政權被推翻後成立,成員以達羅德族下屬的馬雷漢氏族為主。在索南部與肯亞、衣索比亞交界的邊境地區活動。領導人奧馬爾·哈吉·穆罕默德·哈爾西(Omar Hagi Mohamed Hersi)。1999年,艾哈邁德·謝赫·阿里·艾哈邁德(Ahmed Sheikh Ali Ahmed,別名布拉勒,BURAALE)率部從民陣中分離出來,民陣正式分裂為哈吉派和布拉勒派。

此外,索還有索馬里和平聯盟、南部索馬里民族運動、索馬里北方聯盟、拉漢文救國軍、迪吉爾救國軍等派別。

經濟

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70年代初,由於國有化政策過激,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經濟嚴重困難。80年代,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下,調整經濟政策,強調優先發展農業,逐步實行經濟自由化,放寬貿易限制,鼓勵外資和私人投資,取消農產品價格控制,實行先令貶值、美元拍賣,緊縮財政開支等措施,經濟一度好轉。1991年後由於內戰,工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全面崩潰。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5.6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1年):15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0年):-1.6%;貨幣名稱:索馬里先令(Somali shilling);索馬利蘭先令(Somaliland shilling)(在索馬利蘭地區流通);

匯率:1美元=11500索馬里先令(2000年5月);1美元=4600索馬利蘭先令(2000年11月);通貨膨脹率(1999年):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