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索倫汗國,明朝屬國,在今黑龍江上游地區存在過。“索倫”名稱由來,蓋與金末蒲鮮萬奴所建東夏國名有緣。東夏(又名東真)國族黃旗人(onki、honki,為ewenki變讀音),將“東夏”、“東真”訓讀為sologus
al、sologusalni(“東方的人們”)。1640年,滿清軍隊把索倫首都yagsi城和王府烏里蘇屯夷為平地。1641年,索倫汗國亡。【汗國民族】
索倫汗國,主要由索倫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蒙古(布利亞特)族組成,互相聯姻,近親關係,同信:索倫傳薩滿教。索倫族和鄂倫春族屬於通古斯語族,達斡爾和蒙古(布利亞特)族屬於蒙古語族。由於長期友好相處,相互吸收了對方語言的語彙和形態,相互學說對方語言,所以能夠相互通曉語言,自由交流思想感情,進行社會交際。
【歷史】
1207年,成吉思汗的長子拙赤,率蒙古軍,經由黑龍江上游上段,東至結雅河源的外興安嶺東端主峰“失黑失惕之地”(失黑失惕今譯“斯卡利斯提”),在有關記載中沒有提到ewenki人。由此可想而知,索倫人無疑是後來從別的地方移居黑龍江上游流域的,並在這個地區建立了索倫汗國。對索倫汗國,以前囿於建州部、後金(滿清)御製史書中的記載,叫作索倫部,我們濫用至今。
十六世紀後半期,索倫汗國大汗博貝巴圖爾汗(boobei baatur haan)在位時,蒙古阿勒坦汗國的勢力及其影響推進到了索倫別部南境。其時,博貝巴圖爾汗之子、索倫別部小汗,號大皇太極,受命分疆治理索倫別部地區。這種形勢,使索倫汗國和阿勒坦汗國之間建立了和親友好關係。阿勒坦汗的芭爾金(baljin)公主嫁給了索倫別部小汗大皇太極,並攜來十一個氏族的百姓,使索倫汗國日益繁榮強大起來。若干年後,大皇太極和芭爾金妃在黑山頭以西一百多里的皇台山上建城,城名“皇台”(山因城得名),並將副都遷至皇台。在皇台山腳下有一條季節性小河,向北流入烏力楞古河(ulireng-gu,河口位於新楚魯海圖)。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阿勒坦汗將藏傳佛教引入蒙古地區,大皇太極率先皈依,並為阿勒坦汗主持建在和林地方的額爾德尼召的宗教事物,這就是藏傳佛教文化傳入索倫之始。
自此,芭爾金妃攝政索倫別部,並由於其所屬十一個氏族的hori tumet百姓逐漸向西接近依然居住在烏達河流域的豁里禿馬惕(即布利亞特)同胞,遂將其攝政治所移至阿金河(a-gu,鄂嫩河口左側支流)右側的季節性小河圖剌(Tura)河地方。
永樂年間,明朝於索倫汗國境內,在貝加爾湖東北的巴爾津河、上安加拉河流域設立了卜剌罕(burhaan)衛,額爾古納河、根河流域設立了堅(geen)河衛,額爾古納河口下方的阿木扎爾河、漠河地方設立了木(mur)河衛,烏里蘇河(今寫涅威爾河)流域設立了兀里溪山(uliscien)衛,結雅河下游左側主要支流吉柳伊河流域設立了古里(giliwur)河衛……這些河衛的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均由明朝政府任命,他們也兼任索倫汗國和地方的軍政長官。索倫汗國是明朝統一版圖內的一個屬國。
1640年,滿清軍隊把索倫首都yagsi城和王府烏里蘇屯夷為平地。1641年,索倫汗國亡。
【首都】
索倫汗國,首都yagsi城(滿語音譯-雅克薩,城周一百三十步。yagsi城遺址即今之扎林達---jaalin daa,索倫語,意“古代遺址”“故址”),位於烏蘇里河(清初名,今涅威爾河)口左岸的兀里溪(與“烏里蘇”一名二譯,明:兀里溪山衛或兀里溪衛)山下,南西兩臨黑龍江,西為圓弧陡岸,索倫語稱圓弧形陡岸為yagsi。
【國家官員的居住地和管理範圍】
1.大汗,駐首都yagsi城,直接治理從額爾古納河口至結雅河口之間的黑龍江上游流域以及包括居住在布列亞河上、中游地方的奇勒爾人在內的廣大地區。
2.小汗,駐副都(第二首都)。副都位於額爾古納河右側主要支流根河口的黑山頭以北約三十里處的高地上。
3.別部,轄境包括從額爾古納河流域至貝加爾湖東北的巴爾古津河、上安加拉河等流域。其南鄰是阿祿蒙古諸部,北與雅庫特為鄰。
【“索倫”稱謂流變】
1.“索倫旗”,是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是鄂溫克語,意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鄂溫克族自治旗,原稱索倫旗,1958年改為今稱)舊稱,有人稱“東夏縣”。縣城巴彥托海鎮,俗稱南屯(南屯鎮、豐灣鎮),“巴彥托海”是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河套”(鎮區坐落在伊敏河河灣處)。
2.索倫,指祖國統一版圖內的ewenki,是從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索倫、通古斯,從名稱的發生來說,都是鄂溫克(ewenki)的自稱。
3.索倫,是sologu-ni的變讀者solun的譯音。sologu-ni,是通古斯語,sologu意為“東方”、“左方”、“上方”,ni意為“人”。sologu-ni(solnu)是“東方人”、“東夷”。“東夷”、東方人之“東”,是指遼河以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