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許多年前的往昔,
夜鶯也這樣啼鳴。
那是多甜美的鶯聲,
當我倆同在一起。
如今我唱著,忍住悲泣
孤獨地紡紗不停,
紡的線哪,純潔,明淨,
直紡到明月平西。
當我倆同在一起,
夜鶯在聲聲啼鳴;
如今我怕聽鶯聲,
它提醒著:你已遠離。
夜夜明月永無盡期,
我孤獨地思念不停,
我的心哪,純潔,明淨,
讓我們團圓吧,上帝。
自從你與我分離,
夜鶯仍在不住啼嗚,
鶯聲使我思念不停――
思念我倆同在一起。
讓我們團圓吧,上帝,
我紡著紗,孤獨一人,
月光照耀,純潔,明淨,
我唱著歌,悲泣難抑。
作品鑑賞
布倫塔諾是一個極富幻想的浪漫派詩人,他把他的全部稟賦和才能只用來培養想像。他曾自白道:“我的孩子啊,我們什麼也沒有培養出來,就只有想像,而它反過來又把我們害苦了。”然而,他的最美的抒情詩並不是無拘無束的想像力的產物,而是通過借用和改編民謠寫出來的。《紡織女的夜歌》就是一首具有民歌風味的抒情詩,全詩單純而動人地表現了詩人和索菲・梅羅的長期別離之苦。
全詩主要由三個意象構戊:啼鳴的夜鶯、孤獨的紡紗女和明淨的月亮。這三個意象逐一出現,而後又互相牽引,形成一種詩的張力。首先出現的是夜鶯啼鳴。這個自然的音響由於曾介入過人的世界而具有一種激活情感的力量。“聲聲啼鳴”持續不斷地刺激著抒情主體,激活了他(她)美好的回憶。接著,抒情主體的化身――孤獨的紡紗女的形象出現了,她以持續不斷的、單調重複的動作――紡線來排遣自己的孤獨感。此後,出現了第三個意象:明月,團圓的象徵。於是三個意象開始了同步的運動:夜鶯聲聲啼鳴著,激活了對往昔幸福而美滿的記憶;純潔、明淨的月亮高掛中天,預示著一個幸福而美滿的結局;只有紡車單調地鏇轉著,經歷著孑孤獨的痛苦,又執著地嚮往著那已過去的和將要經歷的團圓。
從音響效果來看,這首詩孝格調質樸自然,又不失嚴謹。全詩用了抱韻(abba押韻),讀來如歌唱般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之感。詩中時有疊句插入,更加強了一唱三嘆的效果。
作者簡介
布倫塔諾(1838―1917),是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意動心理學創始人。16歲開始受教士專業訓練。後在柏林、慕尼黑和杜平根大學學習。1864年獲杜平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時在符茲堡被任命為神父。1866年任符茲堡大學講師,講授和撰寫亞里士多德哲學。1873年因不接受羅馬教會關於教皇必無過的教條而辭去神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