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樸金錢棍

金錢棍起源是窮苦人民為生活所迫乞討所採用的一種民間藝術方式。傳入貴州黔西廣泛流傳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金錢棍解放前在全縣域內廣泛流傳,解放後逐漸減少,到現在少之又少,只有素樸等地還有少量的人在玩耍。發展至今已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素樸現在還在玩唱的李素珍老人所學的技藝,就是其父輩從四川古藺傳入的。素樸鎮位於黔西縣東部,東與貴陽接壤,北鄰太來鄉,南與鐵石鄉交界。總面積111.9平方公里,距縣城34公里,轄22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8000餘戶,40000餘人,距縣城31公里,貴畢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素樸屬黔中丘原向黔西北山原的斜坡地帶,地層多二迭系和三迭係為主,鎮域處中山、低中山、峰叢、溶丘窪谷地貌區,海拔在800米—1600米之間,岩溶地貌分布廣。

舞蹈形式

金錢棍是以一根竹棍分節挖空,裝上銅錢(方孔錢)有節奏地拍打,發出銅錢的撞擊聲,表演者隨著節拍邊舞邊唱給人以娛悅。金錢棍最早其實是窮苦人民為了生計所迫,討口要飯所採用的一種乞討方式,它有唱詞、有動作、給施捨的人帶來快樂,能娛悅圍觀民眾。金錢棍唱詞有:三字、七字、十字文。金錢棍有獨特的唱腔:蓮花落、傳十字、腔板調(韻板腔)等。金錢棍打起來動作優美、節奏感強、集音樂,說詞與動作為一體。動作有:雪花蓋頂、黃龍纏腰、苦竹盤根、落地撿金等,一齣戲根據唱詞的長短,而循環上述動作。主要流傳曲目有《蟒蛇記》、《梁山伯與祝英台記》、《金鈴記》、《鸚哥記》、《煙花告狀》、《鳳凰記》、《割肝救母》、《長安殺子》、《苦媳婦》等,現代發展創新的曲目有《十唱黨的政策》、《恭賀新喜》、《贊素樸新貌》等。

金錢棍發展為純娛樂功能後,常在廟會、茶坊、酒肆等喧鬧之處表演,解放後,有人跟著秧歌隊、龍燈隊、腰鼓隊一同沿街表演,後又在各種文藝晚會,舞台上演出,深受民眾歡迎。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金錢棍幾乎消失。改革開放後,金錢棍在以素樸為代表的鄉鎮玩耍的人開始多了起來,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形式,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金錢棍的傳承人代表有:李素珍,黔西縣沙井鄉人,父親傳授,父親又是由外公(四川古藺人)傳授;王國志,在多次觀看中耳濡目染,其後又傳授給趙俊仙、楊天榮、郭燕、王永麗、馬學鳳等。現在素樸參與金錢棍活動的人約有20餘人。

詳情

由於金錢棍發展之初是窮苦人用於乞討的一種生計手段,所以受封建思想的禁錮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影響,金錢棍在民間一度銳減,改革開放後因大眾娛樂的需要又重新活躍起來,但很快又受到現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並隨著打工潮的高漲,原生態的金錢棍出現了生態危機,又因現代青年價值取向的轉變,都在追求時尚娛樂、欣賞、傳承金錢棍的熱情正在喪失,後繼乏人的局面已使金錢棍藝術形式很難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