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相比襄陽保衛戰雖然堅持時間更久,但襄陽守軍俱是規制軍隊,而常州守城大多是由自發的百姓組成的義軍和少數正規軍,在數量占優的精銳元軍的圍攻下誓死堅守,尤為可貴。元軍破城後屠城,只有七個人躲在橋下才倖存。現在常州有一條小巷,叫古村,舊稱十八家村,傳為倖存者居住的地方。
一二七五年二月,元兵自西而東,伯顏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取嘉興府華亭;一路攻打獨松關;一路直逼常州城下。常州知州趙汝鑒棄城逃走,安撫戴之泰投降,常州人
姚訔
當時母喪在家,立刻從宜興乘船到了無錫,與友人陳昭組織民眾發起突襲,擒獲戴之泰收復常州。
元軍以20萬精銳,號稱百萬,發動對常州的進攻。防禦軍為二萬多沒有作戰經驗的義兵和幾千淮軍,雙方激戰直到11月,劉師勇等裹傷死守,在戰鬥激烈時,劉師勇高呼:“吾城即破,金山長矣。”意即即使常州城破,漢家河山長在!蒙古軍強迫城外百姓運泥土,連人帶土堆成攻城土壘,又“殺民煎膏取油作炮”,以焚燒城上柵寨,又令士卒用牛馬皮遮箭矢和石塊,拚命攻城,伯顏親率軍急攻,部下把中軍帳的赤旗插到城頭上,元兵以為伯顏已登城了,士氣大振,遂攻陷南門。
宋僧侶萬安、莫謙之,立即率領五百僧兵於南門先行投入巷戰,全沒。姚力盡,自焚死。陳昭死戰,有人告訴他,城東門可以逃往常熟,陳昭拒絕,大意說這就是我死的地方吧,遂戰歿,部下包圭率軍巷戰被擒,大罵伯顏,遂被殺害;部下胡應炎力盡被擒,元兵元帥唆都責問應炎:“你說是殺死我許多將校的人吧。”胡應炎面不改色回答:“我想殺你,恨我力不能及。”遂被殺。王安節使雙刀力戰不屈,手臂被傷,蒙古人問那個勇士是誰,他大聲回答,“我是守合州的王堅的兒子”,被俘後不降而被殺,遺蛻葬於城東,後稱王守沿。
城破,劉師勇巷戰,自東門防區至北門,殺元兵數十人,不走城門而拔開防禦用柵欄突圍,他弟弟馬墮,躍不能起,劉師勇舉手與弟弟訣別,與十一騎疾走平江,多年後老病而死。
伯顏多年後對別人提到常州,也感嘆“紙城鐵人“。
戰爭經過
明代為死難者立了忠烈祠。
陳墅之戰援軍失敗後,常州成了孤城,外無援兵,內無糧食。這座四十里方圓的古城,自從九三六年吳楊溥為割據一方而建修城牆以來,已度過了三百五十年風霜。
常州城牆破敗不堪,大而難守,那些缺口大的地方,守軍只能找些樹枝勉強護住,就連親率大軍趕到常州增援的蒙古大元帥伯顏也稱其為“紙城”。
經過數月圍困,常州城的糧食早就吃光,而常州軍民他們除了手中的長矛、大刀、木棍和石塊之類武器外,幾乎一無所有。 但是,正是這群“寧就屠戮而不願甘為臣僕”的常州軍民,手裡拿著最原始的武器,堅持與元兵浴血奮戰。伯顏派人射書入城勸降,書上寫著:“勿以已降復叛為疑,勿以拒敵我師為懼。”守城將士不予理采,伯顏又派降將張彥來城下勸降,陳昭指著張彥痛罵:“你受國家厚祿不思圖報,還有臉來見我們。”張彥被罵得滿臉通紅,羞愧而回。伯顏賊心不死,再派叛將呂文煥來城下勸降,呂文煥是堅守南宋北方重鎮襄陽城達五年,最後在援盡的情況下投降的,況且他又是南宋的有名大將。但是,當呂文煥到城下勸降時,城上守軍認出了這個叛賊,用箭射傷了這個可恥的說客。並告訴伯顏,城中“自吏士至於民,無一人言降者”。
伯顏終於斷絕了讓常州投降的想法,催動大軍猛烈攻城。中國歷史上最悲壯慘烈的常州血戰在此刻正式拉開帷幕。 參與攻擊常州的元兵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之眾,而常州守軍僅二萬。力量對比懸殊之大,令人無法想像。
而為了一舉攻陷常州,元軍幾乎所有有名的大將全部參加到了戰鬥之中。除統帥左丞相伯顏外,有“才略過人”的中書右丞相阿塔海和慣於徵戰的“權樞密院事”的懷都;有都元帥張拔都和“善騎射”的昭勇大將軍塔出;有“勇冠三軍”的武義將軍完者拔都和“為人驍勇”,進攻樊城“勇敢出諸軍右”的完者都;有大敗宋大將夏貴的昭武大將軍帖木兒不花和總督的李庭;有在焦山戰鬥中“冒流矢沿流麈戰八十里,身被數傷,裹傷殊死戰”的昭勇大將軍忽刺出和宣武將軍八十八…… 還有那個叛將,充當元軍南下急先鋒的呂文煥。
常州城裡二萬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軍民,毫不畏懼,誓死保衛常州。雙方激戰五十多天,死傷無數。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常州守將劉師勇疾呼:“吾城即破,金山長矣!”意思是即使常州城破了,祖國的山河也長在!用來激勵常州軍民死戰。
面對常州軍民的同仇敵愾,伯顏無計可施,只得加緊攻城。他強迫城外百姓運泥土,連人帶土堆成攻城土壘。然後又慘無人道殺了無數漢人百姓,熬取他們身上的油膏做油炮,叫人油炮以焚燒城上柵寨,又令士卒用牛馬皮遮箭矢和石塊,拚命攻城。
伯顏親率軍急攻北城,常州守軍奮力擊退元軍進攻。伯顏又攻南門,強迫投降的宋軍打頭陣,把中軍帳的赤旗插到城頭上,元兵以為伯顏已登城了,狂嚎:“丞相登城矣。”拚命向上攻。這時城南的守將張超擅離戰鬥崗位到廟裡去求神,守兵無人指揮作戰,城門遂被攻破。
首先得到南門被攻破的護國寺長老萬安和莫謙之,立即率領五百僧兵,高舉“降魔”大旗,身披袈裟,手操禪仗,一路殺奔南門而來。
迷信喇嘛的元兵,一時被殺得目瞪口呆,還以為是天兵天將從天而降,高叫:“神將助宋軍。”伯顏不信,親率軍殺來,看到和尚一個個都像金剛一般,心裡也怯了三分,伯顏只得強迫投降的宋兵打頭陣,元兵在後進行衝殺。
萬安和莫謙之率領著僧兵左沖右殺,終究寡不敵眾,五百僧兵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無一人畏懼。
隨著身邊最後一個僧兵死去,萬安長老臉露微笑,說道:“殺身成仁,死得其所,和尚先去了!”說完反手一杖,砸在自己頭上,寧死不屈,一縷忠魂照耀常州。
“大師,你已盡力,不如投降如何?”看到戰場上只剩下了莫謙之一人,素來敬重僧人的唆都勸說道。
莫謙之大笑:“我徒弟有言,‘不念佛來不吃齋,和尚平生把人殺’,可惜今天殺不盡你們這些韃子,他日必然有人為我們報仇!”
雙膝盤地坐下,莫謙之禪杖橫放膝前,雙掌合十,閉著雙眼,對周圍韃子不理不睬。等唆都靠近細看,莫謙之長老已咬舌自盡。
“漢人,漢人,這些漢人難道連和尚都不怕死嗎?‘唆都喃喃說道,連連搖頭,象是怎么也不相信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南門被攻破後,元軍大量進城,常州軍民渾然不懼,依舊在各處死戰。姚訔、陳昭督促各軍,努力向前。身邊跟著的是王競堯編練的一百名新軍,在蔡戌中和黃聲福的帶領下,戰法驍勇,殺得元兵狼狽不堪。
“蔡戌中、黃聲福!”戰鬥到最激烈的時候,陳昭把新軍兩名頭領叫來,吩咐道:“常州已破,我等決議死戰。你二人帶著新軍,保護著婦孺撤退,記得把姚大人的兩個女兒帶上!”
蔡戌中殺得雙眼通紅,大聲道:“大人,我等奉王指揮使之命,衛護大人,你如何叫我等先走?蔡戌中寧死不退!” “混蛋!”素來好好先生脾氣的陳昭破口大罵:“韃子兇殘,男人本該馬革裹屍,但又如何能牽連到女人?我以上官身份命令你們,立刻保護婦孺撤退!”
“可是姚家兩位姑娘又怎么肯走!那么多婦孺我們又怎么帶的走!”黃聲福雙眼含淚:“大人,還是讓我們留下吧!”
陳昭重重地嘆了口氣:“能救走多少是多少。二位,就當是陳昭求你們了,快些走吧,他日見到王兄弟,告訴他,老哥哥先走一步,魂魄將來也會佑護著他殺盡韃子。” (常州血戰資料引用“紙城鐵人”一書。)
後世紀念
詩詞紀念
山河千里在, 煙火一家無。
壯哉雎陽守, 冤哉馬邑屠。
蒼天如可問, 赤子果何辜。
唇齒提封舊, 撫膺三嘆吁。
這是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在一二七六年被俘後被押北上,路經常州時所作的一首詩,表達了他對因英勇抗擊元軍而慘遭屠城的常州的悲憤心情。
宋末,常州人民抗擊元軍二十餘萬,時間長達半年,在歷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元丞相伯顏在破城後大肆屠城,婦嬰老弱也慘遭殺害,相傳只有七個人躲在橋下才未遭毒手。現在常州有一條小巷,叫古村,舊稱十八家村,據傳就是元兵屠城後倖存者居住的地方。
兵臨城下
十三世紀居住在我國北方境內的蒙古興起,蒙古貴族利用體格健壯、擅長騎射、能夠忍饑渴寒暑的牧民,學習了中原和西域的軍事技術和生產技術,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東征西討,席捲了大半個亞洲,兵鋒深入歐洲腹地。當時,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正是“危亡之禍,近在旦夕”。但是,腐朽的南宋王朝在殺害抗金英雄岳飛對金稱臣後,更是逍遙自得,在臨安過著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日子。當時有人在杭州的旅邸壁上寫了這樣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這首詩深刻反映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方,縱情享樂,把恢復中原的大事丟在一邊的情景。把持朝政的宰相賈似享樂,官鬻爵污腐化,他把在西湖建造了豪華的“半閒堂”和儲藏進獻珠寶的“多寶閣”,整天和妾妓遊戲取樂,他是寧可和愛妾蹲在地上鬥蟋蟀,卻懶得管政事的,故時人言:“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朝廷派他到湖南前線增援,他不敢和元兵作戰。貴族官僚侈靡揮霍,縱情聲色,根本不顧國家存亡和人民的死活,就連當時南宋首府臨安也“飢者奪食於路,市中殺人以賣”,“日未晡,路無行人”。當時常州人民的生活也極悲慘,正是“民飢欲死”。南宋統治集團為宋朝的滅亡準備了條件,宋朝的覆亡,不可免了。
一二七四年元軍向南宋發動最後一擊,鐵騎一動,南宋朝廷便驚惶失措、束手無策。
元兵攻下襄樊,他兩道進軍:伯顏、阿術一路,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進逼臨安;一路由合答等率領,自東道取揚州。元兵一路直下,勢如破竹南宋守將望風而降,臨到末日的南宋朝廷,猶如驚弓之鳥,從“蟋蟀宰相”賈似道被殺後掌握朝廷大權的陳宜中到抗元名將張世傑,他們只是消極防禦,從鎮江焦山之役到福建海上的最後一戰,他們一而再地把大船連在一起,“以示必死”,結果焦山遭到火攻,幾乎全軍覆沿沒;福建海戰,初戰獲捷,卻因船縛在一起不能進 攻,最後元兵主力一到,宋海師又全軍覆沒,陸秀夫抱著九歲的皇帝昺投海死了。他們“畏縮猶豫,策會集議不行”,指揮混亂,使“張世傑步兵而用於水,劉師勇水兵而用於步。”當時朝廷只有文天祥,主張積極抗戰,可是,他主張並沒有為朝廷採用。南宋朝廷不可能依靠人民抗擊元兵,人民卻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保衛他們的家園了。
一二七五年二月,元兵自西而東,伯顏分三路:一路沿江入海取嘉興府華亭;一路攻打獨松關;一路直逼常州城下。常州知州趙汝鑒也是個貪生怕死的傢伙,一溜煙逃了,安撫戴之泰勾結屢試不中流落常州的失意秀才王良臣和錢,開門揖賊,賣國求榮,投降了元兵,元兵入城後奸淫擄掠,掠人戶為奴,元兵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仇恨,當時正因母喪在家的姚訔到這個訊息,立刻從宜興乘船到了無錫,與志同道拿來陳昭商討收復常州大計。
姚訔少年求學時關心國家大事,青年時豪放不羈,以任俠有名,喜讀兵書、劍術、刀槍、騎射無不嫻熟,為了探求知識,他頓改舊習刻苦讀書,平時虛心好學,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沉勇謀略,胸懷大志。鹹淳年間考取進士,任福建泉州司理。元兵占領常州時,他正因母喪歸居宜興,得到這個訊息,他立刻趕到無錫,與陳昭商討收復常州的大計。陳昭,年輕時工詞賦,後“久任邊。知兵。”當時也因母喪歸居無錫。姚的到來,有人勸陳昭以母喪為辭推卻,他慨然說:“國家淪沒,我怎能坐視不管,與其偷全而生,寧可為國而死。”於是與姚 墨衰而出,分頭在常州四鄉奔波,號召人民保衛家園參加義軍,不久就組 織了二萬多人參加義軍。他們又派王通去和張世傑聯絡,約定聯合攻城。這時,焦山敗後的張世傑守正退在江陰,得到這個訊息,立即派了都統劉師勇率軍來援。宋軍與義軍配合夜襲常州,兩軍內外夾攻,元兵還在夢中,就成了刀下之鬼,叛賊戴之泰被活捉,王良臣溜了。接著一鼓作氣,又攻下常州西面屏障呂城,並派張彥守御。常州收復的訊息傳到臨安,南宋朝廷下詔,授姚訔為常州知州,陳昭為通判,又派副統制王安節帶兵到常州協助守。這時常州成了敵抗第一線,敵人的狂暴進 攻隨時可能發動,殘酷的戰鬥隨時可能發生。
“烈火識真金,歲寒知勁松。”
晉陵士人胡應炎挑選了三千壯士進城禦敵,行前向他父兄訣別說:“戰鬥即將開始,這正是為國報效的機會,我不能再回來盡守家的義務了。”他的父兄慨然回答:“為國報效,父子兄弟一樣,豈能臨難逃命?”於是父子一起率領義兵,進城參加抗元鬥爭的行列,應炎起署節度通判,沉毅而有謀略的包圭,也應姚訔之邀擔任武進知縣。護國寺“身皈釋梵,志遂忠貞”的萬安和莫謙之長老,相傳曾組 織並率領五百個和尚兵,高舉“降魔”義旗,參加抗元義兵隊伍,萬安臨行作詩:“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以示抗元到底的決心。當時元兵是異常“尊敬”佛教的,“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而自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後,“欲因其俗,以柔其人”,就更加推崇佛教來,甚至定了凡毆打和尚者要截其手,凡罵和尚者要斷其舌的法律。因此,一旦當和尚也毅然捨身取義,參加抗元鬥爭行列時,人們的激昂情緒真可沖貫雲霄了。
正是民族危亡之際,正是仁人志士為民報效之時,他們一面加緊進行作戰訓練,修繕破蔽的城牆,建樹柵寨;一面收集糧食,以備久守之計,陳昭等將自已家中的糧食、布匹和甜酒送到城裡。常州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
眾志成城
常州得而復失的訊息傳到元兵統帥伯顏那裡,伯顏立即派元帥唆都帶兵來攻,鎮守呂城的宋將張彥,在作戰時馬陷泥中,被俘投敵,引元兵包圍常州。呂城失守,常州勢孤,但守城義兵並不氣餒,王安節、胡就炎經常帶領義兵出敵不意進行出擊。相持四個月,元兵受到很大傷亡,卻前進不得半步。 伯顏東下以來,一路上,守將望風而降,魯港一戰,宋水陸主力瓦解,元兵乘勝南侵,鎮江、寧國、隆興、江陰等地守將相繼投降,元軍兵鋒直指臨安。出乎意料,常州竟“降而復叛”,浙東一些降元州城也跟著反元,與張世傑會合。
常州雖無要塞險隘,它卻是平江的屏障,那裡是以堅決抗元而名聞全國的文天祥的大本營;它的東南又是南宋的首府臨安——這正是伯顏最終戰鬥目標,常州就象一根魚刺,卡在伯顏的喉嚨口。伯顏只得調集各路元兵,親自來攻了。姚訔見元兵援兵日增,戰鬥日烈,城卑兵薄,決定派自己的兒子姚讓和義民周繐、周綺和五兄弟突圍去平江府請求援兵。
虞橋的周繐
周綺和五■兄弟,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英雄。《武陽志余》根據周氏舊譜的記述,說周氏兄弟,年輕時就胸懷大志,他們眼看南宋朝廷的腐 敗,民族危機日趨嚴重,十分憤慨,仰天嘆道:“宋高宗有岳飛、韓世忠、劉光世這樣的名將,終因奸臣當而未能復恢復中原故土,真叫天下壯士悲憤。”他們一心報國,把自己的名字都有改成思韓、思岳,天天披甲練武,扎了草人,標上元兵的標誌,刺殺解恨,就是在睡夢中也常常大呼:“殺賊!殺賊!”元兵渡江的訊息傳到虞橋,他兄弟倆頭髮難,組 織義軍。
虞橋、五牧之戰
文天祥得到常州被圍告急的訊息後,一面整頓兵馬,做禦敵準備,常州有失,平江便是前敵了;一面派尹玉、麻士龍各率贛軍三千,並派朱華率廣軍二千,配合朝廷派來的張全統領二千淮軍,一同前來常州救援。這支援軍在常州城東的陳墅,與元兵遭遇,麻士龍一馬當先,活捉元將胡里喝,周 的家丁丁連捷也活捉了元將火麻也赤。伯顏得此訊息,馬上派王良臣來招降,姚讓將王良臣放在鍋里,活活烹死了,叛徒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伯顏得到王良臣被烹的訊息大怒,立即親率精銳來戰,沿途燒毀房屋、莊稼,斷絕援軍糧源。
援軍由麻士龍和張全設伏虞橋,麻士龍親自率軍掘塹濠、築土城,與元兵激戰多日,而膽小如鼠的張全竟不戰而退回五牧,麻士龍終因寡不敵眾,英勇戰死。今在虞橋東,當年古戰場遺蹟尚依稀可認。虞橋東南半里有青龍岡、土龍岡和黃龍岡,連綿半里,上下均熟土,崗前有東井潭、西井潭,此即當年所築的土城和塹壕,土城西二百公尺有一大土墩,叫郭城墩,上面有望敵樓,此即當年麻士龍指揮作戰的中軍帳。郭城墩原叫“骨成堆”援軍英勇戰死後,附近人民拾麻士龍和死難將士的遺骨葬於此。人民還在虞橋邊造了尹麻兩將軍廟,祭祀殉難將士。清兵入關後,害怕人民反清,改“骨成堆”為郭城墩,又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明末一個名叫楊一的孝子塞進祠里,改祠名為忠孝祠。
在虞橋戰敗後,援軍又與元兵在五牧展開激戰,這時援軍軍糧已告馨盡,只得忍飢背水與敵死戰,元兵首先進 攻朱華的廣軍,雙方自早晨激戰到中午,勝負未決,到了晚上,被元兵迂迴過來,團團包圍,尹玉率贛軍力戰,殺敵千餘。而心懷叵測的張全,在戰前不準朱華掘溝塹設鹿角,現在又隔著一條河,“不發一矢。不助一餉”,袖手旁觀。尹玉孤軍無援戰敗了,宋軍渡水挽張全的軍船,張全卻令諸軍斬斷挽船者的手指,因而溺死了不少人。
當年連運河,想見血如湯”,尹玉收集殘軍五百人,繼續與元兵死戰,以寡敵眾,支持到晚上,張全和曾玉乘夜逃走,只剩下尹玉率殘軍與元兵死戰一夜,殺元兵“人馬委積田間”,五百宋兵除四人脫險外,其餘全部戰死,沒有一人投降,尹玉親手殺敵數十人,渾身上下中了許多箭,“箭集胄如蝟毛,甲裳盡赤”,他還生龍活虎地浴血苦鬥,元兵不敢近他,最後把四根長槍架住他的頭頸,用棍擊死了,與尹玉同時戰死的還有虞橋的周氏兄弟。現在人們還把尹玉當年血戰的地方叫“雙忠墩”,又叫“餓死岸頭”,並在附近建二忠祠,以祀忠魂,尹麻兩將軍英勇抗敵的故事至今地人民中間流傳著。
虞橋、五牧這一次增援常州的戰鬥,尹麻兩將軍、周 、周綺和五 兄弟率領的援軍,顯示了無比英雄氣概,文天祥估計當時的形勢,如果張全全力夾攻,援軍很可能得勝,可是他畏縮不前,誤了大事。事後,文天祥打算把張全斬首,以明軍法,因為張全不是本部將官,不得不向朝廷請示,結果朝廷又姑息了事,及到餘杭文天祥只得斬了和張全一起逃走的副將曾玉。文天祥為了這事,十分感慨,寫下了《吊五牧》詩,表示他悲憤,詩云:“首赴勤王役,功成事則天。富平名委地,好水淚成川。我作招魂想,誰為淹骼緣。中興須再舉,寄與慰重泉。”以後,文天祥雖想再派援軍,但道路已被元兵堵住了。
五牧之戰援軍失敗後,常州成了孤城,外無援兵,內無糧食。這座四十里方圓的古城,自從九三六年吳楊溥為割據一方而建修城牆以來,已近三百五十年了,紹興四年(西元二三四年)重修以後,至今也已一百四十多年了,城牆破蔽不堪,“大而難守”,“屢破於敵”,“常之為城至孤危特甚”,雖然守城義兵臨時樹柵修牆,也只能勉糊其事而已,連伯顏也稱它是座“紙城 ’。城裡,雖然戰前收集了一些糧食,但是,本來在南宋王朝殘酷掠奪下已十分貧困的常州人民,經過四個月圍困,糧食已快吃光了,他們除了手中的長茅、大刀、木棍和石塊之類武器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南宋統治者在江南的橫徵暴斂,在史書中事有可證。但是,正是這群“寧就屠 戮而不願甘為臣僕”的人民,手操原始的武器,堅持與元兵浴血奮戰。伯顏派人射書入城勸降,書上寫著:“勿以已降復叛為疑,勿以拒敵我師為懼。”守城將士不予理采,伯顏又派降將張彥來城下勸降,劉師勇指著張彥痛罵:“你受國家厚祿不思圖報,還有臉來見我們。”張彥遭罵,羞愧而回。伯顏賊心不死,再派叛將呂文煥來城下勸降,呂文煥是堅守南宋北方重鎮襄陽城達五年,最後在援盡的情況下投降的,況且他又是南宋的有名大將。但是,當呂文煥到城下勸降時,城上守軍認出了這個叛賊,用伏箭射傷了這個可恥的說客。城中“自吏士至於民,無一人言降者”。伯顏總以為城中糧絕,但姚訔卻叫守城義兵用紙剪成餅樣,端著盆子在城牆上吃著,更氣得伯顏七竅生煙。已經是十月的深秋了,伯顏百計施盡,卻是無法,只得加緊攻城。元兵攻城日急,義兵守城志也更堅,在激戰的日日夜夜,守城將士忍飢苦戰著。我們從雙方兵力的對比,可以略見當時戰鬥的激烈和艱苦,據《元史》列傳統計,進 攻常州的元將,除統帥左丞相伯顏外,有“才略過人”的中書右丞相阿塔海和慣於徵戰的“權樞密院事”的懷都;有都元帥張拔都和“善騎射”的昭勇大將軍塔出;有進 攻樊城以勇猛出名的宣武將軍高鬧兒和“剛勇有志”的武節將軍四家奴;有“勇冠三軍”的武義將軍完者拔都和“為人驍勇”。進 攻樊城“勇敢出諸軍右”的完者都;有大敗宋大將夏貴的昭武大將軍帖木兒不花和總督的李庭;有在焦山戰鬥中“冒流矢沿流麈戰八十里,身被數傷,裹傷殊死戰”的昭勇大將軍忽刺出和宣武將軍八十八;有進 攻樊城的監軍、定遠大將軍謁只里和元世祖嘗識的管軍總把百家奴;提升為炮水手元帥的張君佐和“久居宋,險固備知”的襄樊鎮撫沙全,有武略將軍石祖興和屢有戰功的忙兀台,還有叛將呂文煥,現在是元兵南下的先鋒。據常州地方志記載,還有元建康鎮撫唆都和降元的宋殿前指揮范文虎,也參加進 攻常州的戰鬥。圍攻的兵力有多少,有說“當時壓境兵百萬”,當然言過其實。據武陽志余記載攻城元兵二十萬以上,確有黑雲壓城之勢。城裡二萬多沒有作戰經驗的義兵和數千宋兵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毫不怯懦,雙方激戰了五十多天,時間已到十一月,劉師勇等裹傷死守,在戰鬥激烈時,劉師勇高呼:“吾城即破,金山長矣。”激勵義兵,即使常州城破,祖國的山河長在!伯顏聽了以為是讖語,立即派人火速去金山寺和尚那裡問計,金山寺長那來錦囊妙計,就胡編一套鬼話說,常州城形狀象烏龜,只要猛擊他的尾巴,四隻腳就露出來了。伯顏無法,只得加緊攻城,強迫城外百姓運泥土,連人帶土堆成攻城土壘,又“殺民煎膏取油作炮”,叫人油炮以焚燒城上柵寨,又令士卒用牛馬皮遮箭矢和石塊,拚命攻城,伯顏親率軍急攻北城,義軍奮力擊退元軍進 攻,伯顏攻南門,強迫投降的宋軍打頭陣,把中軍帳的赤旗插到城頭上,元兵以為伯顏已登城了,狂嚎:“丞相登城矣。”拚命向上攻,這時城南的守將張超擅離戰鬥崗位到廟裡去求神,守兵無人指揮作戰,城門遂攻破,首先得到南門被攻破訊息的萬安、莫謙之,立即率領五百和尚兵,高舉“降魔”大旗,身披袈裟,手操禪仗,一路殺奔南門而來,迷信喇嘛的元兵,一時被殺得目瞪口呆,還以為是天兵天將從天而降,高叫:“神將助宋軍。”伯顏不信,親率軍殺來,看到和尚一個個都像金剛一般,心裡也怯了三分,伯顏只得強迫投降的宋兵打頭陣,元兵在後進行衝殺。終因寡不敵眾,和尚英勇戰鬥到最後一人,萬安、莫謙之在打死了無數元兵後也壯烈犧牲。
城雖破,姚訔、陳昭、胡應炎和包圭率義兵死戰,姚訔力盡,縱身跳入火中自焚。陳昭率兵死戰,有人告訴他,城東門可以逃命,陳昭誓道:“離此一步非死所。”最後英勇戰死;包圭率軍巷戰被擒,大罵伯顏,遂被殺害;胡應炎力盡被擒,元兵元帥唆都責問應炎:“你說是殺死我許多將校的人吧。”胡應炎面不改色回答:“我想殺你,恨我力不能及。”遂也被殺害。 城雖破,“知兵有計略”的王安節揮午刀率軍死戰。“雙刀王。銳莫當”,王安節率軍轉戰到州學前(即今市第二中學)手臂被刺傷,他仍“殺敵如刈草”,元兵斬傷他左股,他屈著雙腿繼續死戰,最後力竭被捉,伯顏愛他忠勇,勸他投降,王安節大呼:“我是堅守合州的王堅的兒子,豈有投降之理。”遂被伯顏殺害。
城雖破,守御東門的劉師勇率軍巷戰,殺元兵十人,轉戰至北門,拔柵突圍,他弟弟馬墮,躍不能起,劉師勇舉手弟弟訣別,與十一騎疾走平江。
城雖破,戰不休,淮軍六勇士相背而柱,且戰且前,一路殺敵數十人。 元兵破城後,大肆屠城。頭可斷,志不可辱,元兵殺至天慶觀,道士徐道明焚香危坐,讀老子書,元兵命他下拜,道明不理,元兵又以刀加頸命他下拜,道明仍讀老子書,未屑一顧,元兵揮刀殺之,遂遇害。當時婦幼老弱也慘遭屠殺,據傳只有七人躲身橋下,才未遭毒手。
宋末的梁棟在元兵屠殺不久,乘船路過常州,寫下《哀毗陵》一詩,真實反映了常州人民抗元和元兵屠城後的情景,詩云:“荊溪水腥泊船早,落日無人行古道。髑髏有眼不識春,東風吹出青青草。荒基猶認是人家,敗柵曾將當四旬,毒手無紀律拳日攻境兵百萬,不脫靴尖堪蹴倒。短兵相接 ,四旬,毒手老拳日攻討。內儲外援兩消沉,一縷人心堅自保。孤臣守士輕性命,赤子效死塗肝腦,朝廷有爵降附,幽壤無恩澤枯槁。願箋司令錄英雄,收拾忠魂穹魂。
忠毅公姚訔殉國絕命詩江蘇《金壇姚氏宗譜》有忠毅公姚訔殉國絕命詩,今有武進橫林余巷姚氏將其刻於姚氏宗祠:
我今願作宋良臣,我仇不滅恨難伸,只為親身受國恩。致使吾君禍及身,死當及時死勝生。
我本堂堂忠義門,自古忠臣多殺身。非吾畢竟要留名,才疏力弱計元真,為人何必計求生。
生前未了君恩重,従今只應隨城殉。粉骨碎身願不顧,悔恨難消天地悔。臣份理應身殉國,
不宜畏死負皇恩。精魂抱愧見前君,陰魂含屈訴天庭;斷不求生以害仁,留與精魂護帝身。
建築紀念
人民為了紀念鬥爭的死難將士,到了明清才在常州的雙桂坊建忠義祠,後於祠內建浩然亭,後人為之詩日:“千年赫奕褒忠地,一代從容就義人。白骨雖遭蒙古厄,英靈猶照晉陵春。”“英雄已去清風在,披指難忘此郡民。”每逢節日,人們紛紛來憑弔。 為了紀念殉難和尚,人們把找到的向件殘破的袈裟偷偷埋在護國寺內(位現省常中)這個地方就叫袈裟,又過了二十多年,才在袈裟上造了座壯嚴樸素的袈裟塔,後人為之銘日:“方墳峨峨,累石五層。陵谷已變,袈裟尚稱。”“地傍香火,氣升日星,千秋萬歲,碧血長凝”。
王安節死後,人們把他的遺體偷偷埋在水關的東北,並把其地叫一帶王守沿,以後他的四世孫子王伯嶼從故鄉臨川來到常州,守墳盡孝,後人把億的住處叫臨川。至於死難的義兵和遭害的人民,“白骨盈野”,直到一二八一年才有人收枯骨“以萬計”,埋葬在城外的周巷,人們把這個大冢,叫“古忠義冢”。
常州人民抗擊元兵的英勇業績為世人所傳頌,就連伯顏也不得步承認常州人民是堅強的“鐵人”。在滅宋後,伯顏滿載江南的金玉布帛和“驅口”洋洋自得北返時,卻厚顏無恥地賦〈南征詩〉云:“擔頭不帶江南物,只插香梅一兩枝。”人民是殺不絕的,常州人民抗擊元兵的英勇精神永遠激勵著人民,常州殉難人民將永垂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