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目的
為了與美國海軍全面抗衡,履行遠洋作戰使命,前蘇聯在八十年代初建成了二戰後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基洛夫"級,前蘇聯編號為1144型。該艦為前蘇聯首級採用核動力推進的水面戰艦,滿載排水量26,396噸,首次裝備了VLS(即垂直發射)系統和大量飛彈,並配有3架直升機,其噸位之大,火力之強,一度使各國海軍為之震驚。《簡氏防務周刊》將其定級為"戰列巡洋艦"。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上除航母外威力最為強大的水面戰艦。
設計特點
基洛夫級設計時沿襲了前蘇聯複雜的設計特點,並採用多套火控雷達系統,不同於只能對1個目標發動攻擊(其他目標僅是截獲和鎖定)的宙斯盾戰艦,基洛夫級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意義上具備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能力的戰艦。
基本性能
艦體尺寸:長度251.2-252米,寬度28.5米,艦高9.0-10.33米;
全體人員:727人
聲納:HORSE JAW聲納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KN-3壓水堆;兩台蒸汽鍋爐,2台GT3A-688燃氣輪機
艦載電子系統:作戰信息中心;無線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反艦飛彈發射控制;反潛火箭發射控制系統;監視雷達系統;低飛和水面目標捕獲雷達;2部防空飛彈系統火控雷達;4部近防火炮火控雷達;2部導航雷達;有源和無源聲納系統;電子戰系統;誘騙投放系統;二座PK-2誘騙火箭發射裝置,備彈400枚。基洛夫級戰鬥力可以裝載各型飛彈接近500枚。
現狀
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總總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原“加里寧”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原“安德羅波夫”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
升級改裝
俄羅斯軍工新聞網報導稱,俄羅斯已經開始對1144型“基洛夫”級“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進行現代化升級和改裝,拆除除了船體和核動力裝置之外的其他所有艦載設備,為此總計撥款500億盧布(約合15.16億美元)。報導稱,在進行現代化改裝過程中將全部安裝現代化的無線電電子設備,包括雷達、指揮和通信系統、電子對抗設備等。另外換裝新型武器裝備,原先的20套“花崗岩”遠程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將被最新型的通用艦載發射系統所取代。新系統能夠裝填各種飛彈,包括反潛火箭魚雷、防空飛彈和遠程巡航飛彈,儲備的反艦飛彈數量將由先前的20枚增加至80枚。這一發射系統還可發射用於打擊航母的“瑪瑙”或“口徑”反艦飛彈。此外,其防空能力也將得到加強,改裝後艦上將裝備俄最新式遠程防空系統S-400所使用的飛彈和其他近程防空系統。
升級後的巡洋艦將繼續保持全球火力最強飛彈艦的稱號。
根據升級和改裝計畫,“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飛彈巡洋艦將從2018年開始重新服役,服役期可延至2030年-2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