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海雕級核動力巡洋艦

俄羅斯海雕級核動力巡洋艦

"將可攜帶與"海雕"相似的飛彈組合

俄羅斯海雕級核動力巡洋艦簡介

俄羅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俄羅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俄國防部決定重新啟用世界上最強大的3艘1144型“海雕”級巡洋艦,將其改造為能夠在海上利用戰略巡航飛彈執行打擊航母、反擊空襲、摧毀地面目標等各種任務的全能戰艦。
這一級別巡洋艦中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和“基洛夫”號已在船塢中封存20年,只有北方艦隊的旗艦彼得大帝”號仍在出海執行任務。
軍工業的一位訊息人士表示,在升級改造過程中,這三艘巡洋艦將裝備先進的雷達、指揮和通信系統、無線電對抗設備。此外,還將修復艦體和核動力裝置。這些改進措施將使巡洋艦服役期限延長至2030年到2040年。

海雕級核動力巡洋艦名稱

“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烏拉爾”號核動力電子偵察艦。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烏拉爾”號核動力電子偵察艦“烏拉爾”號核動力電子偵察艦

海雕級核動力巡洋艦主要武器

"海雕"艦橋前方 20 枚"花崗岩"超重型反艦巡航飛彈的發射管頂蓋清晰可見, 其尺寸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海雕"要容納這些重量級武器, 體積不可能小得下來, 即使大幅度簡化其它武器, 要保持起碼的自衛能力, 排水量仍將超過 20000 噸, 成本無法得到有效的削減. 造成"海雕"離譜的體型的關鍵因素, 不是前蘇聯貪大求全的設計思想 ("海雕"並未攜帶遠程對地巡航飛彈, 說它貪大求全是不公平的), 而是對反艦飛彈速度和射程指標的高要求. 在當時的發動機技術條件之下, 射程 300 海里的掠海超音速反航空母艦飛彈, 即使使用西方的電子系統, 體積也很難比 P-700 小多少. 前蘇聯航母力量與美國海軍差距太大, 重型反艦飛彈是部分抵消美軍航母兵力巨大優勢的合理選擇. 特別是在北大西洋高緯度海區, 海況經常十分惡劣, 航母艦載戰術飛機的出動率受到極大限制, 蘇聯配備重型反艦飛彈的水面戰艦並非待宰的羔羊.

海雕級主要武器

"海雕"的武器配置包括 20 枚"花崗岩"超重型反艦巡航飛彈, 96 枚 S-300 遠程防空飛彈, 44 枚 9K33 近程防空飛彈, 一大堆的近程防禦武器, 另外 1 號艦在艦首還配備了一套"雪暴"反潛飛彈. 看似雜亂無章, 其實並非如此. 與今日的 CG-47 型比較一下就能說明問題了. 仍然在役的 22 艘配備 VLS 的 CG-47 型艦每艘攜帶 128 枚 VLS 飛彈 和 8 枚 "魚叉"反艦飛彈, 128 個 VLS 發射單位可以容納 96 枚 SM-2/3/6 遠程防空飛彈, 48 枚 ESSM 近程防空飛彈, 8 枚反潛飛彈, 12 枚"戰斧"巡航飛彈/反艦飛彈 (後者已撤裝). 換句話說, 為執行多種任務而配置武器的 CG-47 將可攜帶與"海雕"相似的飛彈組合, 從外觀上看不那么雜亂是美軍武器通用化程度高的結果.
"海雕"作為造價高昂的大型戰艦, 顯然必須儘可能地提高自衛能力, 而要使艦載防空系統攔截效率最大化, 就需要實現多層重複攔截. "海雕"的防空體系配備了層層迭迭的遠, 中, 近程對空飛彈和速射火炮, 概念上與美軍目前為對抗不斷增大的掠海反艦飛彈威脅而採用的 SM 系列 + ESSM + RAM 的多層攔截體系並無二致, 而時間上則早了近一代人, 可以說走在了美軍前面, 之所以顯得雜亂, 是因為沒有技術能力實現美式的通用化. 蘇聯艦隊戰術航空兵力不足, 防空武器技術上又與美軍有差距, 必須依靠多層防禦體制加以彌補. "海雕"的防空能力很強, 特別是數量龐大的近程防禦武器能消耗大量的美軍亞音速反艦飛彈, 在海況不佳, 美軍艦載戰術飛機無法全力出擊時, 完全有可能通過與"逆火"轟炸機和攻擊型核潛艇/反艦巡航飛彈核潛艇協同作戰, 突破至飛彈發射陣位. 80 年代美軍艦載遠程戰術轟炸機 A-6E 型號老舊, 突防能力不足, F/A-18A-D 的作戰半徑和 P-700 的射程差不多, F-14A 沒有打擊能力而且必須全力對抗"逆火"轟炸機群, "海雕"的機會還是不少的.
“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源新浪網“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源新浪網
“彼得大帝”號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成了俄羅新海軍不可多得的超級戰艦。從某種意義上講,“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比“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更具威懾力,比“颱風”級戰略微潛艇更讓敵人生畏,它是現階段俄手中為數不多的可以打的“王牌”之一,每次出海遠航都有極強的政治意義。俄與北約尤其是與美國的美系因俄格戰事迅速跌入底谷,在美不斷在俄家門口排兵布陣的同時,“彼得大帝”號巡洋艦率隊遠征拉美,進入美國的後院與委內瑞拉海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彼得大帝”號是第4艘也是建成服役的最後l艘“烏沙科夫海軍上將”(原稱“基洛夫”級)級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的設計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4年後完成初步設計,1974年初拿出最終設計方案,首制艦“基洛夫”號於當年3月27日動工建造,1980年12月服役。4號艦“彼得大帝”號(初稱“尤里·安德羅波夫”號)於1986年4月25日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建造,但到蘇聯解體時才完成80%,建造計畫即被中止。1992年初葉爾欽總統在視察北方艦隊時拍板繼續建造該艦,同時下令把該級艦更名為“烏沙科夫”級,“安德羅波夫”號更名為“彼得大帝”號。l996年6月13日,葉爾欽親自考察了尚未完工的“彼得大帝”號。同年8月,“彼得大帝”號在俄海軍300周年慶典前夕編入北方艦隊,但其真正服役卻是在1998年4月19日。由於“彼得大帝”號是在葉爾欽總統的親自督促下才得以完工的,為此艦上專門為葉爾欽設有1個總統專艙。
蘇聯海軍曾為俄羅斯海軍留下豐厚的遺產,光是超萬噸級的飛彈核潛艇、飛彈巡洋艦及各型航空母艦就有數十艘之多,然而這些重型戰艦在俄羅斯接手後,要么因為無力承受經濟之重而成為累贅,要么因國家戰略轉變而無大的用處,便按二連三地提前退役了,尚在建造中的艦艇也都停工或被賤賣或被肢解。然而,“彼得大帝”號是一個例外,它在1989年4月就下水了,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在不久後就被迫停工,當該艦躺在船台上等待命運的抉擇時,葉爾欽總統想到了它,並指示相關部門從非常拮据的經費中拿出500億盧布的專款用於該艦的工程收尾及國家級試驗工作,“彼得大帝”號因此得以重生。當“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在1998年4月19日正式服役時,葉爾欽總統特意向全體艦員發去賀電,稱“祖國把最好的一艘軍艦交給你們,我相信,你們一定不會辜負人民的期望。”當時的俄海軍第一副總司令伊戈爾·卡薩托諾夫上將也自豪地表示:“彼得大帝”號是有巨大潛力的21世紀戰艦。
當初在把“基洛夫”級更名為“烏沙科夫”級時,前3艘用俄籍海軍將軍的名字命名,第4艘用了彼得大帝之名。彼得大帝在300多年前締造了俄羅斯海軍,這是葉爾欽總統為何一定要保住“彼得大帝”號的重要原因。有了總統的關照,“彼得大帝”號無疑是幸運的,可它的姊妹艦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5號艦在僅完成了約35%的工程量後被無情地肢解了。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稱“基洛夫”號)和2號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原稱 “伏龍芝”號)由於故障原因在1997年先後轉入預備役,其後3號艦“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原稱“加里寧”號)也因出現故障而無法出海執勤。俄最高當局曾於1998年批准改造上述3艦的計畫。次年8月和9月,“烏沙科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先後被拖至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緊接著“納西莫夫”號也駛入海參崴準備進行改裝,但因缺少資金,改裝計畫一直沒能實施,到2004年,在當時的俄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的力薦下,俄海軍決定讓上述艦退出現役。就這樣,蘇聯設計建造的最能讓敵人膽戰心驚的一級水面戰艦就只剩下孤獨的“彼得大帝”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