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鈴麥蛾

紅鈴麥蛾

紅鈴麥蛾,別名棉紅鈴蟲,紅鈴蟲,是棉花的主要害蟲之一。此蟲寄主植物有8科77種,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羊角綠豆、秋葵、紅麻、蜀葵、木桂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紅鈴麥蛾 紅鈴麥蛾

前翅尖葉形,暗褐色,從翅基到外緣有4條不規則的黑褐色帶,靠基角者為1黑點。後翅菜刀形;銀灰色。雄蛾翅韁1根,雌蛾3根。卵長橢圓形,長0.4~0.6mm,寬0.2~0.3mm,平坦,卵殼珠白色,表面有細皺紋,初產時乳白色,孵化前變為紅色。成長幼蟲體長11~13mm,頭部淡紅褐色,上顎黑色,具4個短齒,下面3個尖銳,上面1個較鈍。前胸背板小,從中間分為兩塊。體肉白色,毛片淡黑色,毛片周圍為紅色斑塊。腹足趾鉤單序,外側缺環;趾鉤數目:第1對腹足為14.6+2.1;第2對腹足為14.3+2.1;第3對腹足為14.1+1.6;第4對腹足為13.5+1.4;臀足為10.5+1.3。幼蟲共4齡,1齡體長1mm,淡黃色,胸腹部略帶淡紅色;2齡2~3mm,淡黃色;3齡6~8mm,乳白色,逐漸出現紅斑;4齡幼蟲雄的腹部7~8節,背面可透視2個黑色睪丸。蛹長6~9mm,寬2.5mm。淡紅褐色,尾端尖,末端有短而向上彎曲的鉤狀臀棘。肛門開口大,每邊有鉤狀硬剛毛5~6根,臀鉤區也有類似堅硬的鉤狀剛毛6~8根。

生物特徵

紅鈴麥蛾 紅鈴麥蛾

紅鈴麥蛾每年發生代數,全國大致分為4個類型:

(1)北緯40°以北,包括遼寧與河北北部棉區,年平均溫度7℃~10℃,一年發生2代;

(2)北緯34°~40°,包括河南、山東及甘肅、河北、山西、陝西的大部分棉區,年平均溫度10~15℃,發生早的可以發生3代;

(3)北緯26°~34°之間,主要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年平均溫度14~19℃,每年發生3~4代;

(4)北緯18°~26°之間,主要包括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省(區),年平均溫度18~24℃。

紅鈴蟲繁殖有效溫區為20—35℃,相對濕度60%以上。卵在15℃時僅能維持生命,18℃是能形成胚胎,但不能孵化出殼,溫度超過20℃時才能完成孵化。在相對濕度80%時,卵的發育起點溫度為15.9℃,有效積溫64.3℃。25—32℃是化蛹的適宜溫度。越冬蛹的發育適宜溫度是25—32℃。溫度20℃以下,成蟲不能順利產卵,在21.4—31.4℃範圍內,產卵數與溫度成正相關。成蟲壽命與溫度成負相關。滯育幼蟲的平均過冷卻點為-15.4℃,凍結點為-8.7℃;在北方棉區凡極端低溫為-16℃,且有1個月平均溫度在-5℃以上。

危害特點

紅鈴麥蛾,多食性,寄主包括錦葵科、田麻科、木棉科、蝸子葵科等4科的49種植物,最嗜棉花和洋綠豆。以幼蟲為害棉花的蕾、花、鈴和種子,引起蕾鈴脫落,導致僵瓣、黃花,造成棉花產量和品質的嚴重損失。在我國長江流域棉區為害最重,常年損失率在15%~30%之間。黃河流域次之,損失率10%~20%之間。[1]

控制方法

(1)越冬防治:在棉倉內,用藥劑毒殺羽化的成蟲;在棉倉內釋放紅鈴蟲金小蜂簾架曬花除蟲;集中處理僵瓣、枯鈴;棉子熏蒸;工具處理;利用紅外線輻射處理、低溫殺蟲、輻射不育處理、燈光誘殺處理、高分子膜的物理阻隔作用等物理方法控制紅鈴蟲。

(2)農業防治:適時早播、合理施肥、培育壯苗,促使早發、早熟,爭取帶桃入伏,多結伏桃,早秋桃,減輕後期紅鈴蟲為害;栽種夏後棉,採用高密度、早打頂的栽培技術,促使棉花早熟,避開第三代紅鈴蟲的為害。

(3)誘蛾滅卵:栽種苘麻,蜀葵等,誘集成蟲產卵,及時處理;提早育苗,栽種早棉,促使早現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