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紅鈴蟲金小蜂
拉丁學名:DibrachyscavusWalker
綱:昆蟲綱
目:膜翅目
科:金小蜂科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紅鈴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蜂:體長在2.50毫米左右,雄蜂在1.80毫米左右。雌蜂全體青黑色,有金屬光澤,頭橫闊,寬度約為長度的2倍。頭上有細刻紋,後頭有細脊。單眼3個,排列成三角形。觸角13節,柄節黃褐包,自柄節末端漸呈黑褐色,胸部背板及側板上有細刻紋。小盾片略呈球面隆起。翅面多細毛,亞緣脈的長度為前緣脈的2倍,後緣脈的長度為前緣脈長度的1/2。腹部紡錘形,可見7節。
雄蜂:與雌蜂相似。頭、胸部全綠色,腹部有青黑色,亦有金屬光澤。腹部第一、二節之間有1個梯形半透明淺黃色的斑紋。卵:長卵形,乳白色.長0.18-0.38毫米,一般為0.35毫米;卵殼表面密布圓形的顆粒狀小突起。
幼蟲:體長1.32-2.52毫米,一般為2.30毫米;形狀似蛆,初孵化的幼蟲為白色,半透明,以後變為淺灰色,略帶紅色,化蛹時,由紅褐色變為乳白色。
蛹:體長1.42-2.62毫米;初化蛹時乳白色,而後隨著蛹的發育,顏色由淡黃色變為鮮黃到棕褐色,直到羽化前變為灰黑色,但翅和足仍為透明的淡黃色,而且有金屬光澤。雄蛹在羽化前,腹面第一、二節之間的黃白斑清晰可見,這是雄蛹的一個特徵。
生物學特徵
(1)歷期:紅鈴蟲金小蜂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在8-35℃之間,濕度的適應範圍在50-70%之間;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26℃,相對濕度為70%左右。卵和幼蟲在溫度8℃以上開始發育,蛹在溫度14℃以上開始羽化。
據湖北農科院植保所(1957)觀察,金小蜂在自然條件下完成一個世代所需時間:在5、6月間日平均氣溫為20-25℃,需30天左右;6-8月間日平均氣溫26℃以上,需20天左右,最短的只要15天;9-10月間日平均氣溫15-20℃,需30-40天,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氣溫12-14℃,需60天以上;11月下旬至第二年初春日平均氣溫下降到12℃以下開始越冬。越冬代需120-150天才能完成一個世代。
(2)年生活史:紅鈴蟲金小蜂一年發生11-12代,主要以老熟幼蟲在越冬紅鈴蟲的繭內越冬。越冬幼蟲於3月間化蛹,4月初羽化為成蟲,10月下旬以幼蟲或蛹越冬。胡萃觀察紅鈴蟲金小蜂在杭州一年發生11代。
(3)繁殖:在棉田已知寄生紅鈴蟲、棉小造橋蟲、鼎點金鋼鑽幼蟲。紅鈴蟲金小蜂成蟲羽化,都集中在每天上午8-10時。初羽化的成蟲,在紅鈴蟲繭內約停留1-2小時後,將繭咬一個小圓孔。然後腮出。成蟲爬出後可立即進行交配,當日或次日產卵。未經交尾的雌蜂可行孤雌生殖,但後代都是雄蜂。在一般情況下雌蜂多於雄蜂,雌、雄比例約4-6:1。成蟲在適宜的氣溫下非常活躍,喜爬行,少飛翔,有趨光性。但一經產卵後,趨光性就逐漸消失。
雌蜂找到紅鈴蟲結的繭後,先用觸角試探,再將產卵管穿過蟲繭,刺入紅鈴蟲幼蟲體內。刺死紅鈴蟲以後,用產卵管的尖端在寄主體內循環攪動,並在產卵管的周圍分泌出乳白色透明的膠液,凝固形成1條很細的管道,然後把產卵管從管道中抽出,這條管道就變成金小蜂取食幼蟲體液的吸食管。雌蜂這樣補充營養後,卵細胞就能迅速發育。取食後的第二天開始產卵。產卵時雌蜂先用觸角在繭上探索,尋找產卵的適當地點,然後將產卵管插入繭內,把卵逐粒產於幼蟲體上;如果產在繭的內壁上,這時雌蜂用產卵管撥動這些卵粒,使卵粒附在幼蟲體上,以便幼蟲孵出後立即取食。
雌蜂一般每次產卵3-5粒,連產2-3次。每個繭內一般產卵10粒,最多可達30粒。每頭雌蜂可寄生紅鈴蟲5-10頭。有人統計,在大多數情況下,金小蜂只是刺死紅鈴蟲並吸取一部分營養物,而沒有產卵進去。所以紅鈴蟲被金小蜂刺死的數量,實際上超過金小蜂寄生繁殖的數量。
金小蜂成蟲繁殖力受溫度影響較大,溫度22-26℃時,產卵量最高,每頭雌蜂平均產卵86粒;18℃時,平均產卵7.8粒;31℃和12℃條件下,平均產卵45粒;35℃時,只產卵1-2粒,不能孵化。在適溫條件下,一般在接種後第十三天內產卵量最大,占總數的70-80%。溫度31℃,接種後2-8天產卵最多,產卵期短而集中;溫度12℃,接種後7-8天開始產卵,產卵期可達20多天。
(4)成蟲壽命:成蟲壽命與氣溫關係密切,在室內恆溫條件下,溫度控制在35.50℃,成蟲平均壽命為3天;溫度30℃,平均壽命為10天,26℃為12天,15℃為17天,12℃為37天。溫度降至5℃左右,則成蟲處於休眠狀態,壽命可達2-3個月。在自然溫度下,雌蜂的壽命長3-17天;餵蜜糖水或有寄主,其壽命均會顯著延長。
地理分布
湖北、河南、陝西、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四川、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