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石灰土

紅色石灰土

紅色石灰土是在老的石灰岩風化殼上發育的另一種岩性土,其土色鮮紅,但仍保持中性偏酸至中性反應為主要特徵,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主要形成於紅壤地帶比較乾燥的地區。我國熱帶、亞熱帶西部的雲南高原上,紅色石灰土形成和分布的面積較大,在東部各省區中的石灰岩山丘地區,也有零星分布。 ’

基本信息

釋義

紅色石灰土是石灰(岩)土的一種。熱帶、亞熱帶地區石灰岩母質上形成的土色鮮紅、呈中性偏酸至中性反應的土壤。零星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石灰岩山丘區,以雲南高原分布面積較大。其成土過程主要表現為母質中碳酸鈣已被淋失,粘粒的機械淋溶澱積作用和脫矽富鋁化作用均較明顯。剖面呈A—B—C型。與黑色石灰土相比,腐殖質層較薄,有機質含量較低,缺乏團粒結構,質地粘重。陽離子交換量為10毫克當量。粘粒矽鋁率1.3~1.5,粘土礦物以高嶺石類為主,尚有大量三水鋁礦。游離氧化鐵達18%左右。因受富含鈣、鎂的表水或人工施用石灰的影響,呈中性反應。該土壤在發育階段上已接近於紅壤。

分布及形成特點

分布

紅色石灰土主要發育於石灰岩、泥質灰岩、鐵質灰岩,白雲質灰岩,矽質灰岩等風化物上。多在石灰岩岩溶區的山、丘坡腳、谷地或剝蝕階地。常位於灰岩紅壤之上,海拔高度一般小於700m。我國熱帶、亞熱帶西部的雲南高原上,紅色石灰土形成和分布的面積較大,在東部各省區中的石灰岩山丘地區,也有零星分布。

形成特點

(1)紅色石灰土與黑色石灰土發育於同一母質上,母岩風化以化學溶解作用為主,殘留物質少,土層厚薄不一。土壤礦物組成和化學特件受母質的影響較大。

(2)紅色石灰土鈣、鎂淋失遷移,較黑色石灰土強,較灰岩紅壤弱。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紅色石灰土鈣、鎂的淋失強烈,土體中游離CaC03很少,鎂的淋失也在90%以上,鉀、鈉也有淋失,其淋失次序通常為Ca>Mg>K>Na。母岩中以Cao:MgO為主,含量為52.55%,土壤中含量僅0.76%左右。

(3)富鋁化作用較灰岩紅壤弱,較黑色石灰土強。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紅色石灰土風化和淋溶程度較高,但較灰岩紅壤富鋁化作用弱(表7—21)。紅色石灰土矽鋁比為3.4左右,矽鐵比為14左右,矽鐵鋁比為2.8左右。而灰岩紅壤矽鋁比為2.4~2.5,矽鐵比為9左右,矽鐵鋁比為1.93,前者比後者高;黑色石灰土矽鋁比、矽鐵比、矽鐵鋁比又均較紅色石灰土高。

(4)紅色石灰土粘土礦物以蛭石、水雲母為主,其次為高嶺石、少量的綠泥石、蒙脫石、石英。這說明脫鉀不深,風化強度不及紅壤。

分類

紅色石灰土亞類分為紅色石灰土屬和耕型紅色石灰土屬。

紅色石灰土土屬

紅色石灰土土屬共有614.5萬畝,占紅色石灰土亞類面積的87.8%。該土屬具有與亞類同樣的特性,根據腐殖質和土層厚度又分成薄腐厚土紅色石灰土、薄腐中土紅色石灰土、薄腐薄土紅色石灰土等土種。紅色石灰土土層顏色暗紅棕,質地粘重,土體緊實,透水透氣性差,養分較少,植被生長差。

耕型紅色石灰土土屬

開墾熟化的紅色石灰土分布在地勢平坦及村莊附近,面積85.2萬畝,占紅色石灰土亞類面積的12.2%,僅紅灰土一個土種。耕作層較薄,一般為16~20cm,紅棕色,質地為重壤至輕粘,塊狀結構,耕性差,易板結,不耐早。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速效養分缺乏,作物生長較差。

紅色石灰土改良

紅色石灰土土層一般較薄,質地粘重,結構不良,通透性差,不耐乾旱。常見的植被有馬尾松、油茶、柑桔、香椿、楓香、櫟類、苦楝、烏桕、棗、黃荊、馬桑、自櫟,樞木、金竹、芒、絲茅等喬木,灌木和草本。紅色石灰土種植經濟果木林,經濟效益高,增產潛力大。在利用上宜種植經濟林,如柑桔、板栗、棗、烏桕等,或營造薪炭林和用材林,如楓香、香椿等。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營造水土傈持林或種草。

耕型紅色石灰土,耕層淺,質地粘重,耕性差,肥力低,易受乾旱,在選擇作物上,應躲過7、8月的乾旱威脅。也可種花生、大豆、玉米、小麥。為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應實行輪作、套種,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肥及鋅、硼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