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5米以上。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2毫米。葉遠生;葉柄長80-90厘米,粗7-8毫米,基部偶有一二鱗片,深禾稈色;葉片長60-85厘米,長圓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漸尖頭,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8-12對,近斜展,互生,中部以下的有長約2毫米的柄,彼此遠離,長24-32厘米,中部寬4-6厘米,闊披針形,短尾尖,基部近圓形,全緣或淺波狀,頂生羽片與其下的同形,柄長1.5-2厘米。葉脈纖細,下面較顯,側脈近斜展,並行,小脈13-17對,近斜展,基部一對頂端連結成一個三角形網眼,其上各對小脈和相交點的外行小脈形成2列斜方形網眼,外行小脈達到或幾達到上一對小脈聯結點。葉乾後薄紙質或草質,褐色,兩面無毛,偶而在葉背有一二短剛毛,葉軸、羽軸和葉脈上有疏短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中部或稍上處,在側脈間排成2行,成熟時偶有匯合,無蓋。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300-1550米的山谷或林溝邊。
分布範圍
產於福建(德化、南靖、龍巖、永安)、江西(龍南、尋烏)、廣東(翁源、連山、陽山、英德、懷集)、廣西(興安、橫縣、容縣、大苗山、梧州、扶綏)、四川(峨眉山)、重慶、雲南(屏邊、思茅、西疇、蒙自、普洱、金坪、佛海)。也產印度北部,越南和泰國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主要價值
中藥名稱
【藥名】紅色新月蕨
【類別】清熱解毒藥;祛瘀止血藥
【拼音】hóng sè xīn yuè jué
中藥基源
【科屬】金星蕨科
【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紅色新月蕨的根莖。
【藥用部位】根莖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000m的林下或溝溪邊濕地。
【採收加工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中藥基礎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
【主治】疔瘡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