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珊瑚化石
紅珊瑚化石的地理環境紅珊瑚化石主要產自於四川省和陝西省兩省交界的嘉陵江地區,屬長江水系,是長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北南走向,自北向南縱貫四川盆地的西北和中部。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的幹流與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涪江和自東北向西南流的渠江在合川附近匯合,構成巨大的扇形向心河網,水系呈樹枝狀,東西方向基本對稱。嘉陵江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就有17條,如涪江,白龍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嘉陵江流域東北以秦嶺、大巴山與東漢水為界,東南以華鎣山與長江相隔,西北有龍門山與岷江接壤,西南有一低矮的分水嶺與沱江毗連,江水源頭分布於秦嶺主峰南坡的大巴山、龍門山、岷山山脈的崇山峻岭和深山峽谷之中,嘉陵江的源頭,歷來認為存在東、西兩源,東源起自陝西省鳳縣西北涼水泉溝,西源起自甘肅省天水平南川,習慣上以東源為正源,西源稱為西漢水,兩源均南流,至陝西省略陽境內白水鎮相會,合流向南,經陝西陽平關進入四川境內的廣元市利州區石盤村與上游最大支流白龍江匯流,再西南流經蒼溪縣、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南充市、武勝縣而達合川市,左收渠江、右納涪江兩大支流後,經北碚區於重慶市朝天門碼頭匯入長江。流域匯水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全長約1200公里,橫跨川、陝、甘三省約10多個行政區域,在長江各大支流中居首位。嘉陵江流域地勢為西、北、東高,東南面最低,上源地跨秦、巴高山地帶,江流穿行於秦嶺、摩天嶺、米倉山等崇山峻岭之中,山川起伏達500~2500米,由於河谷深切,形成峽谷,水流湍急,素有“九曲迴腸”之稱。
廣元市為嘉陵江上游段,河道長約400公里,不少地段河谷為V型台階,支溝或溪流出口處多呈沖積錐或洪積扇,江水流至上西、下西、昭化、紅岩一帶河谷漸寬,水流開始蛇曲迂回,河床中有卵石漫灘出現,河岸有斷續延伸的階地,河道自上而下逐漸開闊,水面寬70~800米,這段河段的特點是河曲發育,呈淺凹形或不對稱的U形,河床多為卵石、砂礫所覆蓋,間有基岩出露。嘉陵江流域大部分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屬四川境內挾帶泥石最多的河流,常年江水徑流由降雨補給,洪水季節是歷時短、洪峰高,由於嘉陵江流域形狀略似扇形,洪水向心匯流,加劇漲勢,洪水後常常產生新的河幔灘地。
廣元嘉陵江境內的劍門山脈在朝天鎮互近形成的明月峽,清風峽,飛仙關,橫樑子等著名景色,自古以來素有“三峽小瞿塘’之稱,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既詠此地。廣元嘉陵江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地形地貌自然原始,資源豐富,礦藏眾多,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紅珊瑚化石的形成
嘉陵江流域的天然分水嶺秦嶺、大巴、龍門、岷山的地質時代均屬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和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大陸地殼板塊為北陸南海,當時西部的地形為古地中海域,廣元為古海區.由於自然生態環境適宜和氣候溫暖,海洋里生長著大量的原始動、植物,珊瑚是一種海生腔腸動物,廣泛生長在30℃左右的溫暖潔淨水域中。古生代地質時期,以四射珊瑚為主,中生代時期出現了六射珊瑚,新生代時期多見八射珊瑚,所謂八射珊瑚就是它有個八床板、八個觸手,珊瑚就是靠這些觸手吸取海中食物、生長發育的。珊瑚在海中的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從珊瑚石化後顯示出的生長紋和生長線來推測,一米高的珊瑚動物,大約需要生長1000年的時間。珊瑚死後,它的屍體逐漸為海水中的游離CO2和Ca陽離子結合成的碳酸鈣所代替,這個過程叫鈣化也稱為石化過程,這個過程的其結果使得有機質的動物珊瑚變為無機質的化石珊瑚,若珊瑚與矽元素結合後,在一定條件下珊瑚石會玉化。珊瑚石的密度較大(一般在2.7左右),硬度變化在4-5之間,由於海生珊瑚中多數品種為有色珊瑚如北、藍、黒、黃、綠珊瑚等,但是紅色珊瑚極少,因此紅珊瑚就成為貴重珊瑚的代名詞了,它是雕刻藝術品和珠寶首飾的主要原料。紅珊瑚是一個總的大類名稱,其中包括紅珊瑚、粉紅色珊瑚、粉色珊瑚、粉白色珊瑚等幾個種類。紅珊瑚之所以珍貴其一是它含有對人身體有利於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二是在於她的顏色是純天然的。在紅珊瑚分布的深海水域,其海底都發育著大量的火山活動,這些活動提供了很多火山灰物質,火山灰物質中富含著一定數量的常量元素(如有色元素鐵、銅、錳等和無色元素鎂、鉀、鈉等)以及微量元素(如鋅、鉻、鎳等)。若珊瑚在石化過程中吸附了海水中的元素以鐵為主,則結果珊瑚石的顏色就是紅色的,若吸附的元素以鎂為主,兼有少許鐵質,那么珊瑚石的顏色就會是粉紅的或是粉白色的,如果吸附的元素的以鎂為主,幾乎沒有其他雜質,那么珊瑚石的顏色就可能是白色的。非正常地區都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活動的高發區,並包括古地中海附近海底的火山活動,海底火山活動的發育,提供了大量的鐵、錳、鎂等常量元素。這就為紅珊瑚的顏色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珊瑚自然死亡後變為珊瑚石,並在地殼板塊的加里東,華力西,阿爾卑斯,燕山、喜馬拉雅時期的地質力作用下沉積,歷經薊縣、江南、昆明、雲南、四川、隴山造山運動,珊瑚石和其它古生物殘骸沉積秦嶺、龍門山、岷山海相地層帶中,由於地層構造的複雜多變,褶曲多裂,斷層重疊,礦物表露。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經過億萬年自然力的崩裂、垮塌、風化、剝離、堆積、沖刷、浸蝕,又再江水的搬運作用下,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岩體礦物如天女散花般的散布在嘉陵江的中,上游的河幔階地和支流險灘上,它們吸天地之靈氣,吮日月之精華,象女媧鍊石般的演化為無數的色彩斑斕,奇形怪狀,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觀賞奇石。紅珊瑚石在《辭海》上記載:珊瑚是“古代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經石化作用後保存下來的化石……分布在寒武紀,志留紀至第四紀的地層內。”《辭源》中珊瑚蟲綱:“紅珊瑚產於地中海,骨質堅硬,顏色鮮美,可作裝飾品。”清代官員的頂戴,一品用紅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後面依次是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石……最後才是金銀。紅珊瑚在佛經中被列為“七寶”一,在西藏只有寺廟、貴族、富人才能擁有,品質優良的大都作佛像的裝飾,被視為吉祥、富貴、神秘、恭敬的聖物。珊瑚品種據載有2000多個,珊瑚化石品種我國的地質博物館收藏極少,紅珊瑚化石品種更少,廣元嘉陵江珊瑚化石品種一般以古生代四射珊瑚和中生代時期的六射珊瑚為主,有灰白色卵石塊狀的鏈珊瑚、蜂窩珊瑚,黑色、綠色的珊瑚很少,紅色珊瑚石更少,卵石形塊外包裹著薄層灰白色石英砂,基本玉化,雖說與現代海底產出的樹枝狀紅珊瑚石不同,但應該說也屬於雕刻藝術品和珠寶首飾的主要原料。紅珊瑚化石的採集方法及技巧
專家從對廣元嘉陵江觀賞石的業餘鑑賞愛好到收藏研究的痴迷,加上戶外游旅活動的喜愛,多年來利用假期機會多次徒步和乘橡皮艇沿嘉陵江兩岸觀賞石的分布情況。通過在源頭和流經地域了解嘉陵江的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礦物構成、歷史紀錄外,並結合專業知識,將最具廣元嘉陵江紅珊瑚觀賞化石採集方法和技巧,向觀賞石愛好者做一介紹,以達到熱愛自然、豐富生活、增強體魂、娛悅心境、淨化心靈之目的,免受高興而來、敗興而歸、勞苦無功,無果而返之累。
首先,採集前思想上做到遵紀守法、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愛護資源、心態端正、平心氣和、隨遇而安、不望結果、只求緣分。 其次,採集時入灘不進山,撿上不挖下,動手不動器、拾精不求多,懷揣不車載。 其三,聚精會神、集中眼力、之字掃描、?s型行進、三步一回頭、俯首跨下看。其四,最佳時間、上午下午、陽光斜照、時機最好。紅珊瑚化石資源的保護
紅珊瑚化石是一種珍貴的地質化石標本,對在川西北找石油天然氣地礦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科研價值,因為,在確定地層的地質時代時採用古生物學的方法比地層學和岩石學的方法直觀確切。紅珊瑚化石也是重要的經濟,文化藝術資源。對資源要很好的保護,要合理合法的利用別切不能破壞。對蓬勃開展的民眾性的觀賞石收藏、鑑賞、交易產業既要講眼前的經濟效益,但更要講可持續性發展,應避免重蹈過去那種對國家名貴樹木、珍稀花草、珍貴古生物化石資源造成的流失、破壞的復轍 ,紅珊瑚化石的採集人要知道君子供石不占石,愛石不貪石,真正有靈氣的紅珊瑚石總是鍾情於真正的懂石、愛石的君子並隨緣相伴,這才是玩石、賞石的最高境界。以前,傳聞某人收集什麼萬枚奇石、上百噸觀賞石的訊息說明這些人的無知、貪婪,也說明這些人不懂真正的愛石,憐石,他不懂石頭。
紅珊瑚化石資源怎樣保護?如何保護?一方面靠廣大觀賞石愛好者的科技文化素養的提高,另一方面民間賞石行業協會有義務宣傳加強對賞石資源保護的知識,有責任制訂行業自律條文和。同時,政府地礦、江河資源主管部門應積極出台有關觀賞石資源保護、利用,管理性的法規政策。因為,如何正確引導,科學合理利用大自然留下觀賞石資源這種寶貴財富,如何持久的推動賞石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每一個觀賞石收藏愛好者、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今天都應認真思考、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本文文字稿主要由馬藝軍先生采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