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紅洋樓
在開封有三處,分別為:
禹王台公園的紅洋樓,她是開封最早的紅洋樓;
第二處位於開封市南關金梁里街;
第三處位於開封市禹王台區北臨隴海鐵路線的民生街北側的駐軍院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台公園的紅洋樓
是開封最早的紅洋樓,俗稱紅樓。這座樓藏在花木深處,翠柏紅牆格外美觀。該樓約建於1904年,緣於修建汴洛鐵路。當年,比利時的公司承攬了修建汴洛鐵路工程,中方和比利時簽訂了汴洛鐵路借款契約。比利時派遣了大量來自比利時和法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勘察路線的歐洲人到開封后,先安營紮寨,他們發現禹王台離工地較近,環境清幽,於是就在禹王台柏樹林的北側,建造了這座歐式風格的宿舍樓。該樓主樓坐東向西,面闊5間、進深1間、樓高兩層,紅磚到頂、木質地板、雕花玻璃,穹頂還繪有聖經故事的精美圖案。通過左右向的封閉式帶窗走廊拾級而上,到達二樓,過腰高的磚砌花眼欄桿格外美觀。整個建築外觀沒有過多的雕飾,本色紅磚沒有粉飾,簡約、大方。1985年冬天,一場大火燒毀了室內精美的裝飾,如今我們見到的這座樓,已經是修繕後的樣子了,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窺視當年的原貌。這座樓開封人還叫她“二七樓”。
1923年春,鄭州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時,開封鐵路工人積極回響,罷工前期,工人們為避開當局偵查,就選擇在遠離車站、花木繁盛的這座樓里商議大事兒。
張鍅在任河南省建設廳廳長的時候,在禹王台公園內組建河南省農林試驗總場時,曾在這裡居住。
在上世紀30年代“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還以該樓設立了戰地醫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第一任省長吳芝圃也曾在這裡療養。
河南農學院的圖書館曾設定在這裡。
南關金梁里街紅洋樓:大郭屯禮拜堂
開封第二處紅洋樓:大郭屯禮拜堂建於1910年,建造時使用紅磚紅瓦,故名“紅洋樓”。1910年10月,美國教士施愛禮在開封市南關金梁里街購地312畝,建築大樓3幢、小樓8幢、平房幾百間。《開封市志》記載:施愛禮1909年在鵓鴿市街創辦濟汴中學,1915年遷往金梁里街原華內男女聖經學校舊址,俗稱紅洋樓,後又建真光中學、施育女子中學和國小。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後,日軍進駐該紅洋樓。新中國成立後,該樓一度被部隊作為營房使用。
1941年建施浸堂即大郭屯教堂。1958年房產改革時期由開封市第16中學占用禮拜堂。1988年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恢復教堂聚會,由開封市第十六中學出資移地修建現今大郭屯禮拜堂。2000年將舊堂拆後重建。新堂占地1.8畝,建築面積為1400平方米。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洋樓
開封第三處紅洋樓就是現在成為“國保”的紅洋樓了。這裡現存兩座紅樓,位於開封南關隴海鐵路南民生街,東西相望,相濡以沫,風雨滄桑近百年。原本的商用建築承載了政治的風雲,見證了歷史進程。當年,河南的郵政由外國人經營,為了給河南郵務管理局郵務長及會計長辦公場所及居所而建造,當時購地33.85畝。東紅洋樓系當時英國郵務長阿良西公寓,規格高於西紅洋樓,西紅洋樓當時為丹麥人會計長光器格居住公寓,1917年由當時省郵務局的張松友負責興建。西紅洋樓550平方米,東紅洋樓880平方米,兩座樓同年動工,歷時5年。1921年5月建成後即投入使用。1921年至1937年為當時歷任郵務長和會計長居住,日軍侵占開封期間閒置,1946年曾為聯合國救濟總署使用。1948年,作為河南省郵電管理局局長辦公樓,1949年改為職工學校教學用房,後來被駐汴某部隊使用。
東西兩座紅洋樓均是18世紀巴洛克式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建築平面為“丁”字形,坡屋頂。外牆為紅磚清水牆,白灰勾縫,水泥裝飾線角門套及窗台口。室內木地板、木樓梯、水衛廚廁齊全,木製門窗,正門內有大廳和會客室、侍衛人員住室,西側為餐廳,底層後側有轉折式三跑樓梯,樓上為臥室、書房、起居室,裝飾考究,建築造型活潑自由,空間層次豐富。兩座小樓外裝修以紅色為主調,裝飾華美,歷久彌新。東紅洋樓曾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1946年7月19日,周恩來同國民黨在開封談判“黃河歸故”的時候曾下榻於此。1952年,毛澤東視察柳園口時也曾下榻此處。
紅洋樓的位置
紅洋樓位於開封市禹王台區民生街南的駐軍院內
發展歷程
建國前,河南的郵政由外國人經營,為了給河南郵務管理局郵務長及會計長辦公場所及居所而建造,當時購地33.85畝。
東紅洋樓系當時英國郵務長阿良西公寓,規格高於西紅洋樓,西紅洋樓當時為丹麥人會計長光器格居住公寓。
1917年由當時省郵務局的張松友負責興建。西紅洋樓550平方米,東紅洋樓880平方米,兩座樓同年動工,歷時5年。
1921年5月建成後即投入使用。
1921年至1937年為當時歷任郵務長和會計長居住,日軍侵占開封期間閒置
1946年曾為聯合國救濟總署使用
1948年作為河南省郵電管理局局長辦公樓
1949年改為職工學校教學用房
1980年代初軍部搬遷,改為小招待所
現為駐汴某部隊使用。
2000年9月25日,紅洋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東西兩座紅洋樓均是18世紀巴洛克式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建築平面為“丁”字形,坡屋頂。
外牆為紅磚清水牆,白灰勾縫,水泥裝飾線角門套及窗台口。
室內木地板、木樓梯、水衛廚廁齊全,木製門窗,正門內有大廳和會客室、侍衛人員住室,西側為餐廳,底層後側有轉折式三跑樓梯,樓上為臥室、書房、起居室,裝飾考究,建築造型活潑自由,空間層次豐富。
兩座小樓外裝修以紅色為主調,裝飾細膩,做工考究,造型隨平面功能而變化。
外廊及陽台欄桿為西方花瓶式豎柱鄰列,為典型的西洋公寓。
歷史事件
紅洋樓的樓房為坐北朝南的西方巴洛克式,磚木結構、坡屋頂、紅瓦面的兩層建築。要說這樣的建築在當時的中國建設了不少,保留的至今的也很多,根本無法成為國家級文物。不過,歷史一個拐點,讓周恩來住了進去,並使之成為可以控訴國民黨罪行的紀念性文物,因而開封紅洋樓得以受到額外保護。
東紅洋樓曾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
1946年7月19日,周恩來同國民黨在開封談判“黃河歸故”的時候曾下榻於此。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視察黃河柳園口時也曾下榻此處。(時為河南省軍區司令員陳再道臥室)
開封紅洋樓——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
1946年7月19日,周恩來做為中共首席代表親臨國民黨河南省會開封,參與“黃河歸故”談判,下榻的地方是紅洋樓。
紅洋樓,見證了國共“黃河歸故”談判的激烈場面,記錄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1938年6月9日,當日本軍隊進逼中原的時候,蔣介石為了掩護其軍隊撤退,以“遏止日軍西犯”為由,密令其新五軍炸開了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企圖以水代兵,利用黃河之水阻止侵占徐州的日軍向西侵犯。結果不但未能阻止日軍的進攻,反而使黃河水衝出故道,向東南奪淮入海。
據韓啟桐、南鍾萬在1948年出版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一書中的數字,從花園口決堤到1947年堵口,9年間河南黃泛區死亡人口有325598人。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決定封堵花園口黃河大堤決堤口,讓黃河水回歸故道。
從1938年至1947年,黃河改道南行9年,黃河故道自鄭州花園口起到山東利津,1200公里的大堤因斷流而長年欠修,飽受戰爭和自然的雙重破壞,堤防殘破不堪。黃河故道大部分處於河北、河南、山東境內,斷流後的河床灘區被附近居民開墾成了農田,新建了村莊。
蔣介石提出“黃河歸故” ,表面上是為了解除黃泛區人民的災難,而實質上是妄圖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區。如果不對堤壩和河床進行修復、妥善安置居民,直接把河水導入故道,黃河故道灘區將變成第二個黃泛區。
面對蔣介石集團的惡劣行徑,中共中央以黃泛區人民的利益為重,同意黃河回歸故道,但決不同意國民黨政府在下游未復堤整堤即先堵口放水的行動,並提出處於黃河故道的河北、河南、山東人民同樣應該照顧。因此,主張先復堤、浚河、遷移河床居民,然後堵口,不使下游發生水災。國、共兩黨圍繞“黃河歸故”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展開了一場尖銳的鬥爭。
1946年3月23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代表晁哲甫、賈心齋、趙明甫等人在開封與國民黨政府代表商談堵口復堤問題,4月7日達成《開封協定》。商定堵口復堤可同時進行,但花園口合龍日期要等共同查勘下遊河道和堤防情形之後作決定,並經協商達成《菏澤協定》。4月17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出“黃河堵口復堤決定兩月內同時完成”的訊息。4月20日,國民黨《中央日報》發表訊息稱:“倘黃河汛前不克全部完成堵口工程,(國民黨)政府方面實不能負全責。”對國民黨政府違反《菏澤協定》提前堵口的行為,5月10日,中共中央發言人指出:“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此種蓄意淹我解放區的惡毒計畫,要求國內外人士主持正義,制止花園口堵門工程,徹底實行《菏澤協定》。“堵口談判在開封已無解決的可能,解放區派趙明甫、王笑一同聯總河南區主任范海寧前往南京,與周恩來一起和國民黨政府水利委員會、聯合國救濟總署善後總署、國民黨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等代表進行了談判,先後達成了《南京協定》《六點口頭協定》以及馬歇爾、薛篤弼、周恩來3人對執行協定的‘保證’。
1946年6月下旬,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對堵花園口黃河大堤更加迫不及待。在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的前3天,他們不顧歷次黃河談判成果,悍然撕毀《南京協定》,單方決定在花園口堵口工程拋石合龍。由於石料不足、黃河漲水,加上解放區人民的強烈反對,花園口堵口以失敗而告終。
1946年7月18日至22日,周恩來在上海分別同國民黨政府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代表進行談判。談到黃河下游解放區糧食分配及救濟問題時,周總理提出:關於具體數字的分配,我要親自到開封去,聽一聽冀魯豫解放區政府的意見,再行商定。周恩來與國民黨在開封談判黃河改道時,一直下榻在紅洋樓東樓,與國民党進行了尖銳鬥爭。
1946年7月19日周恩來到開封后,沒有來得及休息,就立即乘車趕赴鄭州花園口。傍晚,從花園口回到開封后,周恩來派車把冀魯豫行署領導張璽和段君毅由菏澤接到開封研究黃河堵口問題。段君毅等人聽說周恩來要接見他們,都異常興奮。大家急忙更換行裝,連夜乘車,在7月20日黎明時分趕到紅洋樓。他們向周恩來匯報了關於黃河復堤、工糧及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情況。在7月20日,周恩來出席了在開封城隍廟街國民黨黃委會舉行的“黃河歸故”問題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解放區代表、國民黨河南省政府及開封黃河水利委員會的代表,還有聯總、行總的代表。趙守鈺和塔德發言後,周恩來用大量事實揭露了國民黨把黃河作為戰爭工具的陰謀,重申了“先復堤,後堵口”的原則立場。 在7月21日,周恩來飛回上海。在7月22日,周恩來在上海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分屬、國民黨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的代表簽署了關於黃河問題的《協定備忘錄》(又稱上海協定)。最終,中共代表提出的“先復堤,後堵口”在談判中取得了勝利,國民黨當局承諾為解放區黃河復堤工程支付60億元工料費,提供復堤器材和8600噸麵粉,為受災黃河兩岸人民發放228億元安置救濟費,堵口工程延期。
從1946年年初到1947年夏,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當局進行的黃河歸故鬥爭,推遲了堵口行動,為下游故道贏得了復堤時間,保衛了黃河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從而粉碎了蔣介石集團企圖水淹解放區的陰謀。
光陰荏苒,紅洋樓經歷了它獨有的歷史。
1952年毛澤東巡視黃河
毛澤東第一次外出巡視黃河,重點對山東、河南、平原(後撤銷)三省境內決口泛濫次數最多,危害最大的黃河河段進行實地考察。陪同出巡的有公安部部長羅瑞卿、鐵道部部長滕代遠、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等,以及其他隨行人員。
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建國後首次視察黃河,從徐州抵達蘭封(今蘭考縣)夜宿於專列上。
30日晨,毛澤東親臨蘭考縣許貢莊,到東壩頭察看修壩工程
之後,抵開封柳園口黃河大堤。毛澤東看黃河形勢,詢“懸河”之迷,走訪老船工,詳細了解民眾生活情況
接著,毛澤東進城參觀相國寺、鐵塔。仰望1938年日軍侵占開封時,用大炮轟擊鐵塔的彈痕,指示“打不倒,就要修起來!”
臨近傍晚,毛澤東又登上龍亭大殿,吟康有為題詩,仰視古城景觀。
30日晚上下榻紅洋樓一樓(時為河南省軍區司令員陳再道臥室)。他睡木板床,夜讀《開封縣誌》、《東京夢華錄》等,至盡傳為佳話。
10月31日凌晨,毛澤東離開駐地直赴火車站。省委領導到車站送行時,毛澤東語重心長的囑咐:“你們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