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概況

1998年,為滿足雲南省生物資源開發產業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專業人才的需要,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紅河學院之前身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化學系創設了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專業。2001 年批准設定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專科專業。從此開始了我校生物科學和農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
2004年,隨著紅河學院的不斷發展和本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大,正式成立了生物系,下轄4個本、專科專業,涉及理學(生物學)、農學二個學科領域。
2005年,農學系成立,生物系內部專業進行了調整。生物系開設生物科學(070401,理學,本科)、生物技術(070402,理學,本科)和生物技術及套用(3 年制,高等職業教育類專科)3個專業。新獨立出的農學系設有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090109W,農學,本科)和現代農業技術(農學,專科)2個專業。
2007年11月,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生命學院)自紅河學院理學院分離而出,正式獨立成院,下設生物系、農學系、實驗室、辦公室4個教學機構,有生物科學、生物技術、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農學4個本科專業。目前共有學生1235人,教職工5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講師21人,助教5人,高級工程師1人,實驗師2人,助理實驗師2人,助理館員1人,助理研究員1人,編制外契約制人員4人;博士13人(在讀5人),碩士25人(在讀3人),高學歷教師比例居全校之首。
學院現有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與安全控制實驗室;校級重點實驗室1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作物栽培與育種實驗室、土壤肥料學實驗室等科研與教學實驗室30餘個。實驗室面積2800平方米,科研教學儀器設備460餘萬元。建有科研與教學使用的1200平方米荷蘭VWNLO式三連棟PC板溫室和500平方米鋼架塑膠大棚以及10餘畝的試驗田。
辦學5年來,生命學院緊緊圍繞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套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擴大辦學規模,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已經基本構建完成了一個具有較完整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功能的基層教學單位。
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及學科建設的要求,制定了生命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的發展主要按照“內涵發展重在加強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外延發展重在推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思路進行,使生命學院的教學、科研、實驗實踐及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等各項工作能夠高效、有序地開展。

學科建設

建設現狀

2007年底生命學院成立,目前有本科專業4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 學科分類與代碼》,分別屬於生物學、農學兩個學科門類。
2008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校級重點學科立項建設。通過四年的建設,學科隊伍成員由申報之初15人增至20人,有2名教師晉升教授,6名教師晉升副教授,其中3名為破格晉升。在提高學科隊伍的職稱結構的同時,還不斷提高學科隊伍的學歷結構,2008年至今,共引進博士2人,碩士1人,還有5名項目組成員考取博士,2人考取碩士,目前學科隊伍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已超過總人數的90%。不斷提高的職稱結構及學歷結構保障了學科建設的順利開展,目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學科共有4個研究方向,分別是"植物逆境分子生理"、"套用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礦區生物學"、"動物疾病診斷與免疫"。2008年至今依託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共爭取到國家級課題子課題1項,省級項目2項,主持地廳級項目5項,校級課題8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0餘篇。
植物保護一級學科2011年被紅河學院確定為"十二五"碩士點建設學科(省級備案),其建設目標是,經過5年左右的建設,基本達到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條件。而作物學被列為校級新增培育學科。

建設目標

到2015年,努力爭取建成植物保護一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努力建成省級重點學科,新增作物學1個校級重點學科;努力建設高雲南省高校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支撐學院的學科建設。

科研情況

我院自2007年成立以來,積極開展科學研究,5 年以來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7 項,其中省級5 項、地廳級7 項、校級25 項;教師發表學術論文共275 篇,其中SCI :21 篇、EI :2 篇、ISTP :2 篇、CA :6 篇、IEEE :1 篇;核心期刊論文201 篇;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發明專利1 項,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1 項。2011 年我院建立了“雲南省高校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實驗室擁有單價800 元以上儀器設備873 台(套),總價值467 余萬元,其中單價3 萬元以上的設備達18 台;研究隊伍總計46 人,其中教授5 人,副教授5 人,具有中級職稱28 人,初級職稱8 人;具有博士學歷8 人。

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簡介

雲南省高校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掛靠單位為紅河學院,紅河學院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本科高校,學校實行"省州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實驗室主要依託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植物保護學、作物學,農業資源利用以及生物科學四個一級學科,在生物實驗中心的基礎上組建的。本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由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種苗工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資源微生物開發與利用以及農田生態健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五個研究方向,是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於一體的研究機構。實驗室現有主要研究人員42 人,其中教授5 人,副教授10 人,中級職稱23 人,副高級以上職稱占34.1% ;取得博士學位的8 人,在讀博士6 人,碩士27 人,碩士以上學歷占80.7% ,平均年齡32 歲。 目前,實驗室使用面積近1000 余m2 ,並有6369 m2的育苗大棚和試驗地;配備有常規儀器和一定數量的大型精密設備,儀器設備價值700 余萬元。
實驗室建設目的是面向紅河州農業、生物產業生產建設的需要,以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和質量安全控制為中心,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在套用基礎和套用技術研究上開展研究。經過建設,成為服務紅河州及其周邊地區農業和生物產業的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及團隊

1.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種苗工程方向:針對紅河州及周邊地區生物產業和農業發展對新品種和種苗的需求,開展植物資源收集、鑑定、保存及引種馴化和良種繁育的關鍵技術研究。主要以中藥材和地方特色糧食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團隊主要成員有張燦邦教授、盧丙越博士、孟衡玲博士、李春燕碩士、蘇一蘭碩士、張薇碩士、趙欣碩士,總計8 人。
2.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向:圍繞紅河州及周邊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問題,開展基礎理論及關鍵防治技術研究。重點開展農業有害生物成災機理及預警技術、有害生物與寄主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害生物對農藥抗藥性產生與變化規律、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監測與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以及植物檢疫技術等方面研究。 團隊成員主要有田學軍教授、郭亞力教授、張虹教授;魯海菊博士、副教授;孔瓊在讀博士、副教授;林麗飛碩士、副教授;袁盛勇碩士、副教授;周銀麗碩士、副教授;謝昆碩士、副教授;薛春麗副教授、郭建偉博士、沈登榮博士、孫士卿碩士、李珣碩士,總計14 人。
3.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方向:主要開展紅河州及周邊地區生物、農業地方特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形成機理與標準化技術。主要以中藥材和地方特色糧食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 團隊主要成員有:李唯奇教授、博士;劉艷紅教授、博士;張德剛副教授、碩士;王衛疆高級實驗師、施嫻碩士、雷恩碩士、沈雲玫碩士、馬孟莉碩士、楊會敏碩士、陶宏征在讀碩士、羅晶講師。
4.資源微生物開發與利用方向:主要開展紅河州及周邊地區資源微生物的篩選及其功能研究;主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微生物學途徑研究;地方性食用菌工廠化專用品種的選育、配套裁培技術以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團隊主要成員有:王傳銘在讀博士、邱成書在讀博士、陳紹興在讀博士、李娜在讀博士、郭建偉博士、白建波碩士、高波碩士、楊建碩士、王棟碩士、蔣成硯碩士、羅冰講師和李河實驗師。
5.農田生態健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方向:針對紅河州及周邊地區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的大量套用,農產品受污染和品質下降問題,開展農田環境(土壤、水質等)研究、食物鏈健康研究(農產品殘留、重金屬、硝酸鹽、生物污染)以及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與農產品安全生產研究。團隊成員主要有劉艷紅教授、博士;張德剛碩士、副教授;杜民博士、袁寒碩士、講師;施嫻碩士、講師;何芳芳碩士。

專業簡介

【生物科學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04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養, 掌握生物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實驗技能,獲得進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專業特色和培養要求 生物科學作為一個理科基礎學科專業,又具有一定的套用專業特點。根據云南生物資源豐富的實際,生物科學專業將“生物科學工程和套用生物技術”方向作為學科發展的主方向,致力於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西部大開發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生物科學
在“厚基礎,寬口徑”前提下,突出套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相結合來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材施教,採取啟發式教學,培養具有個性特徵、德才兼備、適應社會的發展、視野寬廣、有創新能力、專業面較寬的優秀人才。
課程設定 本專業核心課程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普通生態學、生物統計學等。主要實驗課程為植物學實驗、動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實驗、植物生理學實驗等。
【生物技術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06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生命科學基本理論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有創新思維能力,能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從事科研或教學工作,能在工業、農業、醫藥、食品、環保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
專業特色和培養要求 生物技術為理學基礎學科專業,同時又是具有極其廣泛套用性的專業,根據云南發展生物產業、具有豐富生物資源的優勢,生物技術以農業生物技術方向為學科發展
的主方向,致力於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生物技術、植物轉基因工程、組織培養等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生物技術專業在“厚基礎,寬口徑”前提下,以套用型人才培養的為根本目標。因材施教,採取啟發式教學,培養具有個性特徵、德才兼備、適應社會發展、視野寬廣、有創新能力、專業面較寬的複合型人才。
課程設定 本專業核心課程為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信息學等。主要實驗課程為植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實驗、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實驗等。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05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設施農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現代理念,能在企事業單位、行政部門、科學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從事與設施農業有關的技術推廣與開發、工程設計、經營與管理、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較寬廣的適應性和一定專業特長的套用型現代設施農業與工程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主要學習生物學、園藝學、農業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系統的設施農業生產、農業設施設計建造、設施環境與調控的開發與套用、設施農業經營與管理等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設施農業的技術推廣與開發、農業設施工程設計、設施農業經營管理、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課程設定 本專業核心課程為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工程製圖、工程力學、氣象學、植物保護通論、農業設施環境控制、農業設施設計建造、無土栽培、設施栽培學原理與技術、自動化原理與控制、園藝植物組織培養等。主要實驗課程為植物學實驗、基礎生物化學實驗、植物生理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植物病理實驗、植物昆蟲實驗、無土栽培實驗、設施栽培學原理與技術實驗、園藝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土壤肥料實驗等。
【農學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08年8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人文與科學素養,具有作物栽培、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耕作、農業生態、農業推廣、種子科學與技術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紮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生產實踐技能。並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培養能在農業生產企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套用型人才。
專業特色和培養要求掌握比較紮實的農業科學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具備農業生產,特別是作物生產的技能和方法;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科學前沿和發展趨勢;熟悉農業生產、農村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為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一定基礎。
課程設定本專業核心課程為植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種子學、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農業氣象學、植物保護學通論、耕作學、農業推廣學、農業生態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