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嶺

紅岩嶺

紅岩嶺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部的岔口鄉,為秋林山脈腹地,是山西省平定、盂縣與河北省井陘縣的交界結合部。傳為王莽追劉秀之嶺,又稱紅岩寺梁,起於秋林村南掌樑上的頭鳳要咀,境內終於主鋪掌村後山上的三縣垴,西南--東北走向,海拔1200多米,綿延四十餘里,沿途峰疊巒聚,望去呈紅色,古稱“四十里紅岩寺大梁”。

紅岩嶺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部的岔口鄉,為秋林山脈腹地,是山西省平定、盂縣與河北省井陘縣的交界結合部。景區位於陽泉市東偏北,距陽泉市區50公里、太原市區120公里、石家莊市區75公里。距京昆高速太陽段岔口出入口24公里、距在建的京昆高速晉冀段辛莊出入口15公里、距陽井線(一級公路、巨城鎮)25公里。新建的葦泊——楊樹莊二級公路直達景區,交通十分便利。景區總規劃面積四十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二平方公里。景區南區兩面分別為太行林局東莊頭林場和黃統嶺林場,內有平定縣國有秋林林場和一些村、校林場,年降雨量達550毫米左右,生態環境極好。景區涉及九個行政村,常住人口已不足千人,人民勤勞樸實,古村各具特色。其高山區域為平定縣國有秋林林場,中低部有岔口鄉的主鋪掌、主鋪莊、秋林、大前等小山村及十多個以掌命名的山莊窩鋪。
紅岩嶺,傳為王莽追劉秀之嶺,又稱紅岩寺梁,起於秋林村南掌樑上的頭鳳要咀,境內終於主鋪掌村後山上的三縣垴,西南--東北走向,海拔1200多米,綿延四十餘里,沿途峰疊巒聚,望去呈紅色,古稱“四十里紅岩寺大梁”。

風景區群峰雋秀,松柏青翠,四季皆美。春天山桃花、山杏花開滿山谷,遍地花香,沁人心脾,尤以主鋪掌村桃花谷為甚;夏日三萬畝林海莽莽,嶺上陣陣濤聲不絕於耳,溝里潺潺流水清爽宜人,有如人間仙境;秋時紅葉滿山,繽紛絢爛,藍天澄澈,白雲輕悠,颯颯秋風過處,心曠神怡,令人流連忘返;冬至素裹銀裝,漫步在山莊窩鋪,徜徉於林海雪谷,一盤熱炕,幾壺老酒,品出世間萬千滋味。

風景區景點眾多,各具特色。尤以紅岩嶺上三縣垴附近的劉秀拴馬樹和相距不足百米的鹿刨泉最為引人。相傳“西漢未期王莽篡位,到處追殺劉姓子孫,劉秀沿紅岩寺梁跑到三縣交屆處附近時,人困馬乏,口渴難忍,乃拴馬略停,恰跑來一隻鹿,用蹄刨地,霎時清泉湧出,劉秀人馬喝足後,才有精神繼續東去。而追兵驚擾了山上的紅腰螞蟻,被咬斷了馬腿”。後人把劉秀拴過馬的樹稱為“拴馬樹”(楓樹),鹿刨湧水之處稱為“鹿刨泉”,並立廟祭祀。至今拴馬樹雖已老態龍鍾但仍生機盎然,而鹿刨泉則長流不息。

風景區最大特色是有數十個之多的溶洞,“紅岩寺梁內為空”的說法已不知流傳了多少代。主鋪掌村數百年前先人初來時即宿洞生活,村西北角的先居洞就是其中之一;村西北鳳凰山裡的“玉皇洞”,五洞基本平行相連,洞內曲徑通幽,總長600多米,面積近8000平方米,分別名為“龍宮”、“瑤池”、“靈霄殿”、“羅漢庭”、“佛祖堂”。且洞洞相異,各具特色。最大的靈霄殿長60多米,寬30多米,高20多米,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其地蘊天成的鐘乳石像,神態逼真,鬼斧神工;村東北山上的藏糧洞,樹木掩隱,洞內寬闊,曾為抗戰時期八路軍藏糧之處;村東半崖的北天洞人跡難至,神鬼莫測;村西的桃花谷底,有深達五十多米的龍谷洞,洞壁遍布鐘乳石花,半壁間隱有古出水洞口;此外還有村北山坳的將軍洞,村東南山上的雙孔風洞,秋林寨下的“王二疙瘩窯”等眾多溶洞。

風景區最東面晉冀結合部有古長城遺址,史載最早為戰國時趙世家成侯所築,現存有北齊天保年間和明嘉靖年間復修後的遺址,境內尚有三百多米石砌長城保存完好。通往景區的葦楊二級公路原為晉冀古要道之一,西家莊村為古平定州設定汛兵和厘卡之處,至清光緒時住營汛官兵多達29名,至今村東閣、西閣、東西車馬店等遺址尚在。舊時在古道上的神靈台、涼溝橋村(舊屬平定州)設有石門口、涼溝橋口兩道關門,其涼溝橋極為險要,光緒壬午《平定州志》載:涼溝橋“在州北百二十里石砌而成長僅丈余寬五尺許俯視牛馬皆如犬羊東北要津無過於此”。景區中南部山頂上有古秋林寨,地勢險峻,北有平天關,其東西南三面皆為絕壁,光緒壬午《平定州志》載:秋林寨“在州北百里四山環繞中峰突出山頂寬平可容人數萬登降皆羊腸小徑人難並行匍匐攀援前後寨門房屋遺址至今尚存”。其前寨門旁石壁上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刻石謂“黃統嶺人王思恭,為秋林寨寨主,聚流民上山避難,築寨上各處設施”。

風景區還有著許多紅色的景點。景區內的秋林、大前、主鋪掌、及周邊郝家莊、甘泉井、理家莊、沙井等村都曾是晉察冀邊區平定(路北)縣政府及所屬機關居住地。一九四一年,趙繼秋、馬錫芝等八名八路軍戰士在反“掃蕩”戰鬥中,殊死阻擊日寇,最後全部在秋林村南掌梁的絕壁上跳崖犧牲。黨組織和民眾為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將其安葬於秋林村北的三岔口,並立碑紀念,成為傳統的革命教育基地。一九五二年,轉業軍人張瑾瑤矢志從教,於神水泉、神峪、白石頭村之間荒無人煙的三岔路口創辦紅育口學校,同時還兼辦民校,走村穿戶掃除成人文盲,被譽為“紅色的山鄉教師”,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張瑾瑤曾在多種領導崗位任職,但終身未離紅育口學校教學崗位,一九八八年病逝後,遵其遺囑安葬於學校東南山崗上。紅育口學校被省政府確定為“德育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