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概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是浙南地區的紅軍部隊。1929年,浙南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災荒,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村村餓殍相枕籍,十村九室無炊煙”的慘狀,而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卻有增無減。這年11月,永嘉西溪一帶84個村莊的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形成了30餘支揭竿而起的農民武裝。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當時的中央軍委按照中央巡視員金貫真的建議,於1930年3月初派軍事幹部胡公冕回家鄉組織紅軍。3月9日,在永嘉黃皮成立“浙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
1930年5月11日,浙南特委決定以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為基礎,擴大紅軍,正式建立十三軍。中央批准了浙南特委的決議,並派兩位懂軍事的同志往浙南協助組建十三軍。5月初,各地紅軍游擊隊相繼集中到永嘉楓林整訓,宣布浙南紅軍游擊隊統一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8月間,紅十三軍在溫州補溪正式成立,軍部設在永嘉五鶒村,軍長鬍公冕,政治委員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下轄第一、二、三大隊和教導團。紅十三軍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是編入正式序列的全國14支紅軍之一。
紅十三軍建立後,戰績頗豐。8月底,紅軍攻陷城池,開放監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9月,紅十三軍因敵強我弱,在敵人的進攻中大部失散,餘部轉為零星的游擊活動。1935年11月,紅十三軍餘部加入紅軍挺進師。
大事記載
1930年1月,中共中央派巡視員金貫真到溫州、台州一帶巡視,直接領導和組織建立農民游擊隊。2月底,金貫真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溫、台地區政治形勢、民眾鬥爭、武裝暴動、黨的工農民眾組織的報告。根據金貫真的建議,中共中央軍事部和周恩來決定,派遣胡公冕、劉蜚雄等到浙南加強軍事領導工作。3月9日,浙南紅軍游擊總隊指揮部在浙江永嘉成立,胡公冕任總指揮。中央還決定,成立浙南特委並由金貫真擔任浙南特委書記,統一領導浙南的鬥爭,隨後又派陳文杰到浙南加強對紅軍的領導。紅軍總指揮部將各縣游擊隊編成三個支隊,共400餘人,槍100餘支。成立後的紅軍總游擊隊隨即開展攻勢,攻打城池,開放監獄,一時威震甌越大地。各支隊先後在青田、溫溪、樂清、瑞安、平陽等地積極開展游擊活動,打擊敵人,發動民眾,建立組織。
1930年3月下旬,金貫真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浙南武裝鬥爭情況。3月底,中共中央發出《致浙南的信》,決定正式組建紅軍。4月15日,中央軍委提出發動浙南地方暴動,成立紅十三軍。5月初,各地紅軍游擊隊相繼集中到永嘉楓林進行整訓。5月11日,在永嘉楓林召開大會,由浙南紅軍游擊隊統一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宣告正式成立,胡公冕任軍長,金貫真任政委,陳文杰任政治部主任,劉蜚雄為參謀長。下轄第一、二、三大隊和教導團,軍部設在永嘉五尺村。紅十三軍的組建與中共浙南特委的成立,標誌著浙南地區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紅十三軍組建後積極改編和擴大武裝力量,主動向敵人開展攻勢,取得了豐碩戰果。隨著武裝鬥爭不斷發展,紅十三軍不斷壯大。除軍部外,以各地游擊武裝為基礎,先後建立了三個團。紅一團於1930年5月與軍部同時成立,最初由永嘉西楠溪30多支紅軍游擊隊整編而成,不久瑞安、黃岩、仙居、青田、縉雲等地的部分游擊隊也編入紅一團建制,形成了總數達3000多人的部隊,是紅十三軍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團。紅二團於1930年7月成立,以台州地區的溫嶺塢根游擊隊為基礎,加上臨海、仙居、天台、東陽、寧海等縣邊區的幾支農民武裝組建而成,共600多人。紅三團於1930年7月成立,由永康、縉雲、仙居的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共1500多人。
紅十三軍最盛時共有6000多人,鬥爭旗幟在浙南各縣高高飄揚,在前後4年中,活動遍及浙江南部的溫州、台州、麗水、金華地區的20餘個縣。他們打平陽、克縉雲、襲甌渠、戰溫嶺、攻壺鎮,歷經大小戰鬥百餘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由雷高升任團長的紅一團,在軍長鬍公冕、政治部主任陳文杰的率領下,兩度攻入平陽城,占領平陽縣政府,奪取了縣府大印,砸開平陽監獄,並擊潰保全隊機槍連,縣長落荒而逃。紅十三軍成為插入浙南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政治影響不斷擴大,給反動統治者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浙南十幾個縣的國民黨縣政府連連發出“縣城空虛,萬分危急”、“匪共攻城,人心惶恐”,請求“派兵痛剿”的告急電文。中共中央對紅十三軍的鬥爭十分重視,當年的黨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曾對紅十三軍的鬥爭活動做了很多報導,蘇聯《訊息報》也報導了紅十三軍打平陽的訊息。
由於“左”傾錯誤指導和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紅十三軍遭受了嚴重挫折直至失敗。紅十三軍的武裝革命鬥爭,有力地震懾了國民黨當局,蔣介石任命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兼任蘇浙皖“剿匪”總指揮,並調集軍警一萬餘人對紅十三軍進行多次圍剿堵截。紅十三軍在沒有鞏固的根據地、紅軍戰士缺乏嚴格的軍事訓練、敵我力量對比又懸殊的情況下,仍按照中共中央“赤化浙江”和集中兵力攻打中心城鎮的指導思想,頻頻出擊,把攻城作戰作為主要的軍事行動,致使自己的力量連連遭受損失,政委金貫真和政治部主任陳文杰先後犧牲,部隊損失慘重,未能按計畫順利實現與福建、江西中央紅軍的會合。
面對嚴峻形勢,1930年10月,紅十三軍軍部決定分散游擊,紅一團所屬部隊由團長雷高升等人分頭率領,在永嘉、仙居、黃岩邊界地區堅持鬥爭;紅二團在敵人的“圍剿”下分散到沿海島嶼隱蔽活動;紅三團也由幾位領導分頭率領隱蔽,堅持鬥爭。1932年4月,軍長鬍公冕離隊去上海,後被捕。此後,中央恢復紅十三軍鬥爭的努力也未能成功。1932年5月23日,又發生了“岩頭事件”,導致堅持鬥爭的紅一團團長雷高升及70餘名紅軍戰士在永嘉岩頭東宗祠堂被國民黨設計誘捕,大部分壯烈犧牲。“岩頭事件”標誌著紅十三軍鬥爭的最終失敗,之後仍有餘部堅持鬥爭,後來參加了浙南紅軍挺進師,堅持到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
歷史功績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在敵人殘酷圍剿和白色恐怖中,全軍將士們以驚天地、泣鬼神的鬥爭壯舉,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在4年的革命活動中,紅十三軍的鬥爭足跡遍及浙南二十餘縣,在遠離中央、缺少援助,國民黨反動派猖狂圍剿的情況下,將士們堅持英勇奮戰,視死如歸,1500餘人壯烈犧牲,團以上幹部和中共浙南特委主要領導成員大部犧牲,表現了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誠。紅十三軍的鬥爭活動,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和其他根據地的鬥爭,在浙南人民中宣傳了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為後來粟裕、劉英率領紅軍挺進師入浙、開展南方游擊戰鬥、創建浙南遊擊根據地起到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