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科廷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中部的Cheswick出生。他的名字有時候是“約翰·約瑟夫·安布羅斯·科廷。”科廷選擇“安布羅斯”這個名字和他當時的天主教信仰有關,不過“安布羅斯”從來沒有出現在依法登記的名字上。後來他不再信仰天主教,於是也就把“安布羅斯”從他的名字中除去。在一段很短的時間裡,科廷也信奉過救世軍。
科廷的父親是一個警官,有著愛爾蘭血統。科廷在14歲之前都在學校學習,直到14歲他開始為Cheswick當地的一家報社工作。不久,他開始在澳大利亞工黨和維多利亞社會黨活躍起來(該組織信仰馬克思主義)。當他為社會主義者和激進分子寫作時,他的名字是“傑克·科廷”。
在1903到1907年間,科廷在一家名為Brunswick的澳式橄欖球俱樂部工作,但是這份工作並沒有多大成就。從1911年到1915年期間,科廷成為木材工人協會的秘書。在此期間,他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埃爾希·尼達姆(Elsie Needham)。
一戰期間,科廷反對軍隊的強行徵召。當1914年,科廷成為工黨在Balaclava的候選人時,他因拒絕接受加入軍隊前需要作的體格檢查而被暫時拘留起來,儘管他很明白由於他糟糕的視力,他的體格檢查不會通過。這些一系列的事情給科廷帶來了極其巨大的精神壓力,為了逃避壓力,科廷開始飲酒,這一惡習影響了他的健康很多年。1917年,他和埃爾希·尼達姆結婚了。 在1928年奪取Fremantle的席位之前,科廷作為議員候選人參加了多次競選。1929年工黨贏得選舉後,科廷很期待被James Scullin選為部長。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他飲酒的惡習最終讓他繼續作為一個普通的議會議員,老老實實地坐在後排的座位上。1931年他失去了他的議員席位,不過他在1934年又重新奪取了他的議員席位。1935年,當所有人都認為Scullin會成為工黨黨魁時,科廷出乎意料地在第一輪投票中便打敗了他。在左翼和工會團體在磋商後,科廷獲得了他們的支持,因為科廷的競爭對手,Frank Forde,在經濟政策上和Scullin的團隊的政策是類似的。左翼團體和工會還迫使科廷承諾,放棄他飲酒的習慣,科廷也做到了這一點。作為反對黨黨魁的科廷,在和Joseph Lyons(1937年Joseph Lyons以較大的優勢贏得選舉)的競爭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1939年,Lyons去世,他的團隊改革。1940年的選舉中,工黨以微弱的優勢取勝。科廷自己在Fremantle的議席也是一波三折,在計票工作尚未完全完成時,他的對手F.R Lee就已經宣布了勝利,但是依靠最後計算的支持科廷的選票,科廷最終還是贏得了議席。
政治生涯
1941-1945年擔任總理
雖然科廷允諾加入戰時顧問委員會,但回絕了Robert Menzies組建一個戰時國家政府的提議,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擔心工黨內部會因此出現分歧。1941年十月,Arthur Coles 和Alexander Wilson這兩位獨立的下議員,轉向支持工黨,最終科廷成為了總理。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科廷作出了幾個至關重要的決定。科廷意識到日本的威脅,也意識到英國對於印度洋鞭長莫及。12月27日,《墨爾本使者》發表了科廷的新年賀詞。他提醒人們關注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澳大利亞隨時都有可能被日本入侵。
在工作上,科廷和太平洋西南戰區的盟軍最高指揮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科廷清楚地意識到,澳大利亞如果在華盛頓沒有一個強大的聲音替它說話,完全會被盟軍所忽視。科廷希望,這個聲音來自麥克阿瑟。他把澳大利亞軍隊的指揮權交給麥克阿瑟,並且要求軍隊像接受澳大利亞政府的命令一樣接受麥克阿瑟的命令。 澳大利亞政F同意調動澳大利亞第一軍(主要是第六師和第七師)。他們從北非,被調往美英荷澳聯合指揮部下的印度尼西亞。二月,新加坡淪陷後,邱吉爾試圖在沒有澳大利亞政F的批准下,讓澳大利亞第一軍轉而增援在緬甸的英國部隊。科廷堅持讓第一軍返回澳大利亞,另一方面,他也同意讓澳大利亞第六師駐紮在錫蘭。
日本的進攻最終在2月19日毫無徵兆地到來了,日本轟炸了達爾文,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對澳大利亞本土的空襲。
1942年末,在珊瑚海、米爾恩灣等戰役的結果轉移了日軍的注意力,消除了日軍對澳大利亞的直接威脅。8月,科廷帶領澳大利亞工黨取得了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次選舉結果,上議院與下議院中,工黨均為多數黨。
科廷還擴展了《防衛法》的適用範圍,因此被招募的民兵可以在澳大利亞國土之外駐紮,開展戰鬥。這個決定的戰略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此事遭至很多科廷的左翼老朋友和許多同僚的反對(由前文可知,科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強烈地反對徵召)。
這些來自工黨內的巨大壓力使得科廷的健康嚴重地被損害了,他不再像鼎盛時期那樣精力充沛了。科廷的一生都和由壓力產生的疾病做伴,除了過量飲酒,他也吸菸過度。1944年,當他去華盛頓和倫敦與羅斯福、邱吉爾以及其他盟國領導人會談時,他的心臟病已經很嚴重了。在這一系列會談中,主要有兩個目標:一,他使得英美承認,澳大利亞對盟軍的作用將主要體現在後勤供給上,而非軍事上;二,他提出大英國協戰後新的協作機制,但是沒有得到支持。另外,科廷還明確地表示支持聯合國取代國聯。
1945年初,科廷的健康更加明顯地惡化。
1945年7月5日,科廷去世,享年60歲,他是第二名未滿六年任期,便死在任上的總理。他的遺體在澳大利亞空軍的護衛下回到佩斯。他的遺體被送往Cottesloe殯儀館,下葬於Karrakatta公墓。麥克阿瑟說,科廷“保護澳大利亞免於入侵是他永久的豐碑。” 科廷的繼任者是Frank Forde,不過一個禮拜後,工黨投票選出了Ben Chifley作為新的黨魁。
功過自有後人說
歷史上,科廷領導澳大利亞工黨在選舉上創造了輝煌,1943年大選中,他們在上議院選舉中獲得了55.1%的選票,在下議院選舉中獲得了58.2%的選票。
科廷的英年早逝以及他的死亡給國M的傷感使得科廷在澳大利亞政治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科廷後繼任的的工黨黨魁,特別是Bob Hawke和Kim Beazley,一直尋求繼承並且發揚科廷 “愛國工黨” 的傳統。即使是一些政治上的保守派也至少在公開場合都會對科廷表示尊敬。在科廷去世後不久,議會就作出允諾,每年向科廷的遺孀埃爾希·尼達姆支付1000英鎊,直到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首相去世後給他們的配偶一筆養老金。
坐落於佩斯的科廷科技大學,位於Fremantle的約翰科廷藝術學院,還有坎培拉的約翰科廷醫學院,都是專門為了紀念科廷的。2005年8月14日,太平洋戰爭勝利日,一座青銅鑄造的科廷雕像在Fremantle市政廳前由西澳大利亞州總理Geoff Gallop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