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胃炎

糜爛胃炎

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 急性糜爛性胃炎(acute erosive gastritis)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徵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本病已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臨床症狀多為上腹部的隱痛或劇痛,伴噁心等症狀。少數患者由於原發病症狀較重,表現為嘔血和(或)柏油樣便,出血常為間歇性,部分病人表現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較重,可出現失血性休克。 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1.急性糜爛性胃炎

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糞,單獨黑糞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貧血。出血時有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

2.慢性糜爛性胃炎

症狀多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反酸、餐後飽脹、食慾減退等。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消化性潰瘍,甚至發生上消化道出血。

3.急性應激性胃炎

可見於嚴重疾病患者,臨床上由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導致上消化道明顯出血的比例增加.危險因素包括嚴重燒傷,中樞神經系統創傷,敗血症,休克,伴有機械通氣的呼吸衰竭,肝和腎功能衰竭和多臟器功能障礙.

發病原因

外源性因素(65%):

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的黏膜屏障,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氫離子回滲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可使鹽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減少、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更新速度減慢而導致本病。

內源性因素 (35%):

包括嚴重感染、嚴重創傷、顱內高壓、嚴重灼傷、大手術、休克、過度緊張勞累等。在應激狀態下,可興奮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前者使胃黏膜血管痙攣收縮,血流量減少,後者則使黏膜下動靜脈短路開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導致胃黏膜上皮損害,發生糜爛和出血。嚴重休克可致5-羥色胺及組胺等釋放,前者刺激胃壁細胞釋放溶酶體,直接損害胃黏膜,後者則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而損害胃黏膜屏障。

病理生理

應激狀態時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內臟血管收縮,胃血流量減少,不能清除逆向彌散的H+;缺氧和去甲腎上腺素使前列腺素合成減少,黏液分泌不足,HCO3-分泌也減少;應激狀態時胃腸運動遲緩,幽門功能失調,造成膽汁反流,膽鹽進一步損傷缺血的胃黏膜上皮,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壞,最終導致黏膜發生糜爛與出血。病變多見於胃底及胃體部,有時累及胃竇,胃黏膜呈多發性糜爛,伴有點片狀出血,有時見淺小潰瘍,覆以白苔或黃苔。組織學檢查見糜爛處表層上皮細胞有灶性脫落,腺體因水腫、出血而扭曲,固有層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

發病機制

具體發病機制如下:

1.藥物:

①非甾體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該類藥物可通過胃黏膜直接損傷及抑制環氧合酶損傷。

②抗腫瘤藥。

2.應激: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顱內病變、敗血症、嚴重器官病變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均可致本病。

應激時:

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多,導致胃黏膜血管收縮而血流量減少,黏膜缺血造成黏液和碳酸氫鈉分泌不足,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及再生能力下降,胃黏膜屏障作用減低,造成黏膜損害;

②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導致胃酸分泌亢進,黏膜侵襲因素增強;

③ 胃腸運動功能減弱及幽門功能失調可導致膽汁和胰液反流而造成胃黏膜屏障破壞。

3.酒精:酒精的親脂性和溶脂性能導致胃黏膜屏障破壞,上皮細胞損害,黏膜內出血和水腫亦可導致胃酸分泌亢進造成黏膜損傷。

本病突然起病,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為本病的主要表現,其發生率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僅次於消化性潰瘍出血。輕者僅大便潛血陽性,而多數患者有嘔血與黑便。出血隨病情反覆而呈間歇性發作。通常本病的病情較消化性潰瘍出血嚴重,雖然經過大量輸血,血紅蛋白較難升高。

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1)急性糜爛性胃炎胃黏膜常為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等;

(2)慢性糜爛性胃炎胃黏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以胃竇部多見,可分為持續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統分類中它屬於特殊類型胃炎,內鏡分型為隆起糜爛型胃炎和扁平糜爛型胃炎。

實驗室相關檢查

(1)患者出現嘔血或柏油樣糞便提示急性大量出血時,血紅蛋白下降,大便及嘔吐物潛血檢查呈陽性。

(2)幽門螺桿菌檢測。

其他影像學檢查

(1)胃腸道鋇餐檢查由於內鏡技術的普及套用,目前不提倡進行胃腸道鋇餐檢查。鋇餐檢查往往不能發現糜爛性病變。因為鋇劑可塗布於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內鏡或血管造影檢查,因而不適用於急性活動性出血患者。

(2)血管造影術在急性糜爛性胃炎出血時,腸系膜上動脈超選擇性血管造影術可對出血進行定位診斷,出血間歇時則常為陰性。

鑑別

1、消化性潰瘍並出血 消化性潰瘍可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症狀,需與急性糜爛性胃炎鑑別,急診胃鏡檢查可鑑別。

2、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患者多有肝炎病史,並有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表現,如低蛋白血症、腹水、側支循環建立等,結合X線鋇餐和胃鏡檢查,可與急性糜爛性胃炎相鑑別。

3、其他 急性糜爛性胃炎還應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疾病,如胃癌、食管賁門黏膜撕裂、膽道疾病等鑑別,通過這些原發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胃鏡、B超、CT、MRI等輔助檢查,一般可鑑別。

診斷

1.臨床表現。

2.內鏡檢查。

3.實驗室檢查。

4.其他影像學檢查。

治療

1.藥物治療

分為西藥和中藥。

(1)西藥可靜脈或口服抑酸藥(包括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出血量較大時可口服凝血酶。

(2)中藥可口服雲南白藥等。

(3)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可給予根除治療。

2.對症治療

如果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休克等情況,應採取相應措施處置。

3.內鏡下治療

可經胃鏡活檢孔道局部噴灑凝血酶等止血劑,或進行電凝止血。

預防

避免攝入對胃黏膜刺激、損傷的藥物或飲食;出現應激狀態時儘早採取預防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