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相傳遠古時代的革東,當時蠻荒一片,杳無人煙,後來,稿午村(今大稿午村)先民從現在的革東東面狩獵追來,於今大稿午村住地逮上一頭大野豬,當時已是傍晚,人又餓又累,離家又不知有多少里路,便決定分屍野豬,燒吃填飽肚子,露宿一夜,天亮再尋跡回去。第二天,曙光照射過來,先民才夢中方醒,後發現這裡地平林茂,鳥語聲聲,又尋思昨天在這裡逮著大野豬,而豬又是先民過年時送祭的神物之一。先民直覺此處是塊吉祥寶地,決定攜帶妻兒遷徙到此定居下來。
幾年後,方家村先民路過此地,見良田萬頃,莊稼蔥綠,就到稿午村先民家做工,日久生情,稿午村先民便分一部分田土山林給方家村先民,讓方家村先民與其毗鄰而居,並且兩村先民欰血盟約:“神靈祖上,我們今天殺牛、豬、雞、鴨各一,以示虔誠,從今以後,我們倆家不再兄弟相稱,而以親家稱謂,從此兒孫可以婚嫁往來,祈神靈祖上佑我倆家昌盛萬代!”往後,方家村和稿午村就這樣開通姻親,繼往開來。
一年,害蟲橫行,疾病蔓延,河水泛濫,災害嚴重。由於稿午村田多地廣,糧食欠收仍衣食無憂,而方家村田土少,收成甚微,生活艱難。當年除夕之夜,方家村民簡簡單單地度過,都心情憂鬱地早早入室就寢。半夜裡,方家村一先民做了個夢,夢見一位銀髮白髯老人託夢給他說:“你們不是有苗年和大年初二初三姑媽必須送糥米粑給舅家的習俗嗎?雖然說是自己嫁出去後,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了大豐收,讓舅家共償豐收的喜悅,表示生活美好。但是,你們卻不知道,家裡的糥米粑多多益善,糥米粑的黏性能粘死害蟲和邪魔,使它們不能再來災害你們。記住,記住我說的這些話。”說完,方家村先民想問“你是誰”時,老人飛逝般不見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兄弟相互拜年時,先民一五一十地把夢境告訴其他人,不久,全村人都知道這個事兒,大家半信半疑,但也覺得有道理,而且託夢的又是一位銀髮白髯老人,絕對是一位神仙。於是,村里長老當天臨時舉行鼓社議樃商議。起初,他們討論增多糍粑的想法,就是把村里所有的糥米全蒸起來槌,但所收可憐,還不到一蒸子,大家只好仰天長嘆。突然,一先民大叫起來:“有了,有了……”大家問他,他說:“我們去稿午村討,畢竟是親戚。”當時“討”字對大家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同時也不一定討到,但又覺得世代親威,且毗鄰而居,不至於達到六親不認、見難不救的地步。為了來年有個好收成,大家心急火燎地想要馬上一起去稿午村討糍粑。而大年初一有必須守村守家不外出的忌俗,又因惡魔多是晚上出來,白天很少,就商定大年初二晚上村里所有男人一起去稿午村討,以便粘死邪魔。
大年初二晚上,方家村所有男先民們便到稿午村分組列隊去一家一戶討糥米粑,進去堂屋過程中,他們齊唱:
Kangd niangx kangd dongd,(過年過節了)
Dleet mongx bib bongl jed,(討給對糍粑)
Bib bongl jed mel xab gangb hmenb gangb yud。(給對糍粑粘死蟲害和虱蚤)
稿午村先民不但沒有拒絕,相反,還煮臘肉、酌糥米酒盛情款待方家村先民:堂屋擺放長桌,桌上擺好酒肉,稿午村坐一邊,方家村坐一邊,然後對唱酒歌,先由討糍粑方致謝,後是送糍粑方對答,這樣一唱一和,觥籌交錯。酒酣曲歡、夜色已深後,雙方對唱山歌歡送,直到河邊,又隔河對唱,直至半夜,才戀戀不捨地相互辭別。
由於稿午村的盛情款待,第一晚沒有挨家挨戶討完糍粑,於是,大年初三晚上又去,這樣連續五個晚上,直到大年初六才走完稿午村所有村戶。大年初七,方家村先民又舉行鼓社議樃商議如何處理糍粑,有的提議平均分給每家每戶,有的建議全村人一起在鼓場煮吃。村里人絕大多數同意後一種,並邀請稿午村先民來一起吃。後來村里長老問了一下祭師,祭師說:“我們恰好五天討完,Sab是五,即為漢話的‘殺’,意為殺死一切邪魔和蟲害,是個好兆頭。今天初七是人日,又說明我們會過上像人樣的生活,而明天是初八,初八是我們的Yaf(與苗語‘欺壓’同音),即為能壓倒所有邪魔和蟲害,並對上漢話發財的‘發’,那就明天請稿午村來和我們一起吃,既能合力壓倒所有邪魔和蟲害,又能讓大家共同發財。”村里長老會心地一笑,便拍手決定了此事,要求:每家每戶各出三兩臘肉、三兩甜酒、一斤二兩米酒,以宴請稿午村民。大年初八那天,方家村先民們把糍粑炒的炒,煮的煮,兩村先民又對唱酒歌來互敬互吃,兩村先民還手拉手地在鼓場踩木鼓舞,實現個親朋好友團團圓圓,直到夜幕來臨時,才對起山歌歡送稿午村先民。
不知是應驗了神仙老人的話,還是恰逢當年風調雨順,第二年方家村獲得了個大豐收!到苗年又逢姑媽必須送糍粑給舅家的習俗,她們送禮去時,把去年的事情如實地告訴稿午村舅家。恰巧稿午村欠收,於是在大年初二晚,稿午村先民又仿效方家村先民的做法。來年稿午村又獲得了好豐收。這樣,革東苗族村寨在打糍粑時,每家少的蒸上兩三蒸子,多的蒸上五六蒸子。一村傳一寨,每年的大年初二晚起討糍粑的習俗,便在革東苗族一帶流傳起來。
討糍粑的這一好兆頭,被方家村和稿午村的一對戀愛中青年男女先民用上了。過苗年的一個夜晚,女方偷偷從家裡拿炒得香脆的糍粑給自己的男友吃,他們就在月夜下,相互偎依著,談起糍粑的好吃、討糍粑習俗等等,後來,女方哀愁式的情不自禁地說:“如果我倆能像糥米粑一樣永遠粘在一起,永不分離,那該多好啊。”男方接上女友的話說:“是啊,今晚你不是用糍粑粘住我了嗎。不然這樣,你在新年槌糍粑時,做一對大大的糍粑,在大年初二討糍粑時,我來討你的大糍粑。那你送給我,就表示我倆一定能大團圓,成為一家,白色的糥米粑就是我們冰清玉潔的心靈,永不說謊,永不遮遮掩掩,而且還白頭偕老呢!”女方心裡覺得男友說得有道理,但為了臉面,並敲打男友的肩膀,嬌氣地不斷說:“你想占我家的便宜……”很快,兩個月就過去了,新年初二又將來臨,女方在自己家裡偷偷地做一對大大的糍粑,於年初二在男方的多次乞求下,才從家裡拿上自己親手做的心愛的糍粑給男友。男友就帶回家,並於當夜叫村里要好的朋友來弄吃。過一周后,男方就買心愛的禮物送給女友。姊妹節過後不久,這對婚戀青年便結了婚,後來,他們恩愛一生,白頭到老,並且養了九兒七女。等他們的兒女長大時,他們就以當年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當等他們的子孫長大時,他們也樂以當年的故事講給孫子聽。這樣,一代,兩代,三代……不斷地訴說著當年這對青年男女的美好的故事。直到現在,革東苗族的戀愛青年男女還流行著這樣的習俗:女方送大糍粑以粘住男友永不變心,男方乞求女友給大糍粑以求團圓成一家之意。特別是女方,新年槌糍粑時,全家為女兒特槌一槽精細又黏性強制作成木鼓形的大糍粑,準備在大年初二送給自己心愛的男友,是神聖的愛情禮物,正因形似苗族木鼓,當地一些人稱之為鼓粑。
基本簡介
在革東苗族裡,前一種村寨討糍粑叫Dleet jed niangx或Dleet jed khait(討年粑),後一種男女送糍粑叫Dleet jed niel(討情粑、討鼓粑)。無論是討年粑還是討情粑,這種糍粑節是革東苗族一帶的民間風俗,可以說是方家村和稿午村的獨特文化淵源。即使這種民俗反映的是半農耕半狩獵的稻作文化時代,先人們在征服、改造自然能力低下的情況下,生活極其艱難,也是先民期望通過相互討糍粑的神祭方式,祈福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安康,團圓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