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胡麻斑病

編號 : 農作物 禾本科 粟 真菌病害
植物名稱 : 粟
中文病名 : 粟胡麻斑病
中文別名 : 粟斑點病、葉斑病
英文病名 : Foxtail millet leaf blot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病原菌無性態Bipolaris 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 setariae Saw.稱狗尾草平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Cochlibolus setariae(Ito et Kurib)Drechsler et Dastur稱狗尾草旋孢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 子囊座燒瓶狀,大小240-500×220-315(μm),喙長60-125 μm。子囊梭形,大小130-150×22-32(μm),內含子囊孢子1-8個。子囊孢子線形,具5-9個隔膜,大小200-315×6-7(μm)。分生孢子梗多數單生,少數2-5根叢生,直立或稍彎曲,有膝狀曲折,2-5個隔膜,褐綠色,大小105-156×7.5-10(μm)。分生孢子深橄欖色,梭狀至倒棍棒形,略彎,具5-8個隔膜,大小40-120×10-18(μm),兩端生芽管。
生理生化特徵 : 無
危害對象 : 粟。
分布 : 我國各粟產區。
侵染循環 :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或附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3年,潛伏菌絲體能存活3-4年,菌絲翻入土中經一個冬季後失去活力。帶病種子播後,潛伏菌絲體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風吹到秧田或本田,萌發菌絲直接穿透侵入或從氣孔侵入,條件適宜時很快出現病症,並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 溫高濕、有霧露存在時發病重。酸性土壤,砂質土,缺磷少鉀時發病。旱秧田發病重。
危害部位 : 葉片、葉鞘和穎果。
危害症狀 : 葉片染病初生許多黃色至黃褐色斑點,斑點橢圓形或紡錘形,邊緣不明顯,色較暗,後變為褐色至黑褐色,大小3-5×2-3(mm)。病斑兩端鈍圓,別於谷瘟病。後期病斑表面生黑色絲絨狀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 :
1.深耕滅薦,壓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時處理銷毀。
2.選在無病田留種或種子消毒。
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時追肥,增加磷鉀肥,特別是鉀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適當施用石灰。要淺灌勤灌,避免長期水淹造成通氣不良。
資料來源 : 呂佩珂等主編,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作物病蟲害原色圖鑑,遠方出版社,1999,8,1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