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在米爾內鑽石礦場上空俯瞰,巨大的漩渦狀洞穴鑽進大地。米爾內鑽石洞的挖掘要從50多年前說起。1955年,一位年輕的地理學家來到這裡考察,意外地發現這一地區蘊含豐富的鑽石資源。隨後,地理學家的發現成為前蘇聯的一項國家級絕密項目。這裡和附近的幾個礦場貢獻了全球總量23%的鑽石。
挖掘鑽石的同時,政府在該地區設立行政區,1959年創建了米爾內市。長期以來,米爾內市是俄羅斯的一個謎,這都源於國家在這裡進行的保密項目。米爾內地處西伯利亞腹地,靠近北極圈,冬長夏短,冬季平均氣溫為零下40℃,最低溫能達到零下60℃。即使是短暫的夏季無霜期,這裡的氣候也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居住在米爾內市的人們多是鑽石礦工及其家屬。幾十年來,幾乎天天能看到鑽石的米爾內人最稀罕的是日常生活用品。這裡交通閉塞,距該市不遠的車爾尼雪夫斯基鎮附近有個水電站和水庫,每當水庫放水時,兩地之間方可通航。此外,米爾內距離最近的鐵路車站有1193公里,惟一的公路是通往連斯克的,且不與公路幹線連網。米爾內人與外界的聯繫幾乎全靠空中交通。這裡建有一個大型機場,年吞吐旅客20多萬人次,貨物2.5萬噸左右。交通不便加上沒有農作物,水果、蔬菜成了當地最緊俏的東西。
在前蘇聯時期,克里姆林宮對它的用途諱莫如深,視作最高機密。實際上,它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鑽石礦坑之一。諷刺的是,雖然它的俄語名為“默尼”,意思為“和平”,可是當時該礦的主要收入卻為前蘇聯冷戰提供了大筆軍費。要想在這片如岩石般堅硬的凍土層上開採出鑽石,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據粗略統計,自從上世紀50年代前蘇領導人赫魯雪夫下令開採第一批鑽石礦以來,“默尼”礦坑迄今已經挖掘出了約1.65億立方的岩土。當地居民“抱著金碗討飯”
大坑未來成了問題
歷史發展
長期以來,米爾內市是俄羅斯的一個謎,這都緣於國家在這裡進行的保密項目。2004年,政府決定關閉鑽石洞穴,運行了46年的世界最大鑽石坑洞正式熄火。大坑卻讓當地政府傷透腦筋。有人曾提議把它填平,但天文數字的“埋坑費”讓政府徹底放棄了這個建議。要知道,從礦場建立至今,盛產鑽石的米爾內一直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方之一。2004年,政府決定關閉鑽石洞穴,運行了46年的世界最大鑽石坑洞正式熄火。
有人提議,把大坑當成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不過,這裡距離莫斯科8000公里遠,冬天能把人鼻子凍掉的惡劣天氣,對旅遊者來說恐怕也不會太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