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9噴氣戰鬥機
二戰後期,裝備活塞式發動機的飛機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空中戰場的要求了,各大國紛紛開始對噴氣戰鬥機投入更多的資金和力量,米格-9就是蘇聯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1945年2月,米高揚設計局利用從前線繳獲的德國“約莫”004B和BMW-003型噴氣式發動機,研製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的方案。設計師們將兩台BMW-003發動機並列放在前機身下部,機頭進氣的布局,機翼為平直中單翼,頭部裝三門機炮(1門37mm,2門23mm),炮管伸在機身外,基本保持了活塞式飛機的特點,這個方案得到了I-300的編號,並在同年秋天被批准。1946年3月原型機出廠,4月24日,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飛。主要特點
MiG-9 是蘇聯戰後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採用仿製的德國 BMW003 噴氣式發動機(蘇聯編號 RD-20,每台靜推力 800 公斤)。MiG-9 的氣動布局類似老式活塞飛機,噴氣發動機放在前機身下部,前三點起落架,機翼為平直中單翼,頭部裝三門機炮(中間一門 37 毫米,帶彈 40 發,兩門 23 毫米,帶彈 80 發),炮管伸在機身外。原型機在 1946 年 4 月 24 日首飛,成為蘇聯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作為噴氣式戰鬥機,MiG-9 並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時產生激波,使飛行阻力劇增,限制了飛行速度;再者大口徑航炮載彈量小,開炮後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進氣口前,每次射擊發動機就會大量吞煙導致停車;作戰半徑小,僅 400 公里——“僅能保衛已方機場的圍牆”。MiG-9 共生產了約 1,000 架,服役時間並不長,1952 年 MiG-15 服役時就退役了。
裝備中國
中國空軍的 MiG-9 的是韓戰時期從蘇聯進口的,1951 年 5 月毛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徐問前率政府兵工代表團秘密訪蘇,洽談購置武器問題。5 月 22 日和 26 日,史達林兩次致電毛澤東,指出:由於過去蘇聯沒能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米格-15飛機,並估計 MiG-9 飛機能敵得過美國最好的噴氣式戰鬥機,現在看這是一個錯誤,這一錯誤的責任應由蘇聯來負。作為糾正這一錯誤的行動,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 372 架 MiG-15 戰鬥機(只收運輸費),用以改裝 6 個 MiG-9 殲擊機師,即希望中國將原來蘇聯準備提供的 MiG-9 照舊買下。中方考慮到這些飛機還可以作為訓練之用,再照顧到雙方的友好關係,也就同時買回。 兩架 MiG-9,一架在北航航空館,露天存放。另一架湯山航博洞庫中,保存很完好。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9.75(機長)×10(翼展)×2.59(機高)米。
機翼面積:18.3㎡。
空重:354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5501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910公里/小時(0.8馬赫)。
實用升限:12800米。
航程:1100公里。
發動機:2台РД-20型噴氣發動機(蘇聯仿造的BMW-003發動機),每台靜推力800千克。
武器系統:1門37毫米航炮,備彈40發;2門23毫米航炮,每門備彈80發。
Mig-9的改型:Mig-9У雙座教練型。
Mig-9М改進的生產型,改為增壓座艙,增加減速板,換用彈射座椅,把機炮全部放入機身內。
Mig-9П加裝簡易雷達的全天候截擊型。
米格-9戰鬥機,進氣道前的37毫米機炮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