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M.

米德,M.

米德,M.美國女人類學家,文化心理學派代表人物之一,F.博厄斯和R.F.本尼迪克特的弟子。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卒於紐約。主要著作有:《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1928)、《紐幾內亞人的成長》(1930)、《三個原始社會中的性和氣質》(1935)、《時刻準備著》(1942)、《男性與女性──有關變遷世界中性別角色的研究》(1949)、《蘇維埃對權力的態度》(1951)、《文化與承諾》(1970)等。

米德,M.

正文

米德,M.美國女人類學家,文化心理學派代表人物之一,F.博厄斯R.F.本尼迪克特的弟子。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卒於紐約。1923年在紐約的巴納德學院獲文學士學位,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先攻讀心理學,後改習人類學,192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助理館長(1926~1942)、副館長(1942~1964)、館長(1964~1969),1969年7月起為該博物館的民族學名譽館長。她還擔任過美國人類學會主席(1959~1960)和美國科學進步協會主席(1973)。1979年被追授“總統自由獎章”。主要著作有:《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1928)、《紐幾內亞人的成長》(1930)、《三個原始社會中的性和氣質》(1935)、《時刻準備著》(1942)、《男性與女性──有關變遷世界中性別角色的研究》(1949)、《蘇維埃對權力的態度》(1951)、《文化與承諾》(1970)等。米德研究的主要課題有:個性發展與文化的關係,原始文化的現代化變遷,婦女問題以及文化傳承中的代溝問題。她曾多次深入太平洋地區的原始民族中從事人類學的實地考察,論證問題時多用跨文化比較的材料。早期學術思想受S.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影響。後來通過研究發現了該學說的缺陷。她指出,當時的社會心理學僅僅是一種關於歐美文明人的心理學,對於人類行為模式的闡述具有明顯的局恨性;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已證明,對塑造人格與行為模式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米德後期的研究方向由原始文化轉向當代社會問題,其中對代溝的研究在當今社會學界有較大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