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洪達

可以看到,籍洪達的創作中,謹細的勾描往往隱匿於寫意性的筆觸之內,理性的用筆賦予其畫面規整的形態感。 可見,選擇傳統的洪達,其實是選擇了一條漫長的“與古對話”的自我修行之路。 就此而言,選擇了“與古對話”的洪達,不僅是繪畫本身的選擇,還是一種生活體驗方式的選擇。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籍洪達,畫家,1986年生,祖籍山東聊城。中國民協書畫藝術交流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5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受教於宋豐光先生;2010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劉萬鳴先生;2013年任職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
作品收錄於《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學術作品集》、《實力與價值》等;刊登於《美術報》、《國畫經典》等刊物;出版個人畫集《籍洪達作品集》、《心印寄靜》等。
2008年6月於濟南大禹美術館舉辦『現代水墨人物展』;2012年7月於北京大千畫廊美術館舉辦『繪·色——當代新銳工筆藝術家聯展』;2014年3月於恭王府舉辦『心印寄靜—籍洪達中國畫作品展』。

作品分析

籍洪達的繪畫觀念中,物象的位置經營、筆墨的神采意趣、意境的蕭疏淡然,都需要創作者殫精竭慮去推敲和把控,更仰賴於其學養和才情。可以看到,籍洪達的創作中,謹細的勾描往往隱匿於寫意性的筆觸之內,理性的用筆賦予其畫面規整的形態感。不同於我們印象中工筆畫雙鉤描寫的造型法則,籍洪達有意模糊了形體的輪廓線,並通過輕淡的墨色暈染大面積的空白,使畫面獲得一種朦朧、靜謐的空氣感:有晨曦的清寒、有月夜的孤寂、有素秋的蒼涼。因此,我們很容易在籍洪達的繪畫中發現微風的痕跡,枯乾的荷葉、垂懸的柳枝、搖曳的蘆葦、斜倚的坡草,傳遞著野逸的詩境。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籍洪達對淡墨表現力的探索,準確再現了其細膩而敏感的個人性情:墨色的微妙差異被有序區分,墨筆或清潤、或滯澀的質感形成視覺審美的張力。

創作技巧

籍洪達的羅漢畫,在用筆上多承自李龍眠家法,中鋒而出的墨線勾勒羅漢的體態和衣紋輪廓,健拔而清勁;在墨色暈染上淡毫輕墨,幾分工致中不失古雅空靈。可以看到,籍洪達將羅漢與簡淡的山水畫空間構置在一起,疏林坡岸在一派枯寂蕭寒的情境中,與或作沉吟、或作遐思、或作冥想狀的羅漢形成一種視覺修辭上的互文關係。在這其中,籍洪達尤為注意在用筆方式上的變化多端,濃淡乾濕中潤澀相兼相得,通透的淡墨色在筆的疊積中鬆動而富有“實”的質感,氣息秀逸。顯而易見的是,籍洪達的繪畫空間從傳統花鳥畫圖式中借用而來,這種“簡遠淡逸”風格的山水通常是明清以來作為鳥獸母題的“配景”被繪製出來,而熟悉籍洪達花鳥畫系列創作者即可知,這些羅漢畫與之有著類近的形式與語言調性。

人物評價

籍洪達內心相對安靜,能釋然於時下流行之風,專注古人。這種選擇在他的同齡人中,顯得有些“特別”。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被大千世界所感觸、影響,並因此選擇更為新穎的藝術樣式、理念。但洪達卻似乎游離於他的時代,虔心看似“老舊”的視覺形態。在80後身上看到如此文化態度,著實令人驚訝。驚訝,不僅因為他選擇了不同於同齡人的繪畫樣式,更因為他敢於選擇的勇氣。傳統,在中國文化史中向來不是速成。它需要長時間的浸泡,在不斷的體驗中感悟、消化。或可以說,新的創作方式相對容易獲得成效,但傳統方式卻難能短期奏效。諸如線條、積染以及畫面氣質的營造,看上去細微的變化、提升,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伏案過程。可見,選擇傳統的洪達,其實是選擇了一條漫長的“與古對話”的自我修行之路。就此而言,選擇了“與古對話”的洪達,不僅是繪畫本身的選擇,還是一種生活體驗方式的選擇。在這條路上,時間與耐心往往是決定能否“通融”的基準條件。顯然,洪達具有這種走向“通融”的條件。

藝術觀點

作畫難之,難於心如明鏡,無急無躁,無名無利。心亂,畫即無章法亦無古韻,則成粗製亂造而或媚俗不堪之品。心靜則寄情於畫之上,畫亦靜,靜而生氣韻,畫才耐得看。從容自得,明窗淨几,方可得高明不俗之筆,亦可寫出一點灑落不羈之妙。
摹古而非泥古,摹古為師古人之技,而解古人之意,而後師造化以得心源矣。覆心中之驕躁,得一清靜。歷世事之權變,閱心之浮華,究竟象之清靈,以“逸”舒之。
觀宋人翼翼之法,異變之法,又暝元人之意,幻化己意。“到”者謂之匠,“道”者謂之師。惟以“道”趨之萬物,成矣!

個人照片

作品圖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