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
國際籃球聯合會1948年在倫敦奧運會籃球賽期間舉行代表大會,作出了舉辦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決定。阿根廷對於組建初期會遇到的一些困難的解決方案得到國際籃聯認可,因此,國際籃聯決定1950年的首次男籃世錦賽於10月22日至11月3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首屆錦標賽參加隊由1948年奧運會前三名,主辦國,亞洲、歐洲以及南美洲最好的兩支球隊組成。國際籃聯在1950年首屆錦標賽期間,還作出了設立奈史密斯杯為世界冠軍杯的決定,以紀念這位籃球發明人,但該獎盃直到1967年的世錦賽上才首次頒給世界冠軍隊。其中,南斯拉夫5次,美國和蘇聯各3次,巴西2次,阿根廷和西班牙各一次。
參賽方法
歷屆的參加辦法不完全相同。如2010年男籃世錦賽有24支球隊參加,奧運冠軍和東道主直接獲得參賽名額,然後通過資格賽,歐洲產生6支球隊,美洲4支,亞洲和非洲分別產生3支,大洋洲2支,最後再由國際籃聯發的外卡中產生最後4支參加球隊。
最新訊息
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是由國際籃球聯合會(FIBA)主辦的一項國際性男子籃球賽事,簡稱男籃世錦賽。首屆於1950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此後每四年舉辦一屆。
台北時間2012年1月28日,國際籃聯正式對外宣布,每四年舉行的世界男、女籃錦標賽將更名為 籃球世界盃 (Basketball World Cup),首屆男籃世界盃將於2014年在 西班牙 舉行。
2012年1月28日,據國際籃聯官網訊息,由國際籃聯主辦的最重要賽事——籃球(男籃)世錦賽將在2014年西班牙世錦賽上,正式更名為“Basketball World Cup”即籃球(男籃)世界盃。
國際籃聯官網上同時頒布了世界盃的LOGO,在黑色的背景下,兩雙手好似在跳球一般,又分別呈現出了W和C的形狀,是為World Cup的首字母。
歷屆比賽
男子賽
屆次 |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舉辦地 |
16 | 2010 | 美國 | 土耳其 | 立陶宛 | 土耳其 |
15 | 2006 | 西班牙 | 希臘 | 美國 | 日本 |
14 | 2002 | 塞蒙 | 阿根廷 | 德國 | 美國 |
13 | 1998 | 南斯拉夫 | 俄羅斯 | 美國 | 希臘 |
12 | 1994 | 美國 | 俄羅斯 | 克羅地亞 | 加拿大 |
11 | 1990 | 南斯拉夫 | 蘇聯 | 美國 | 阿根廷 |
10 | 1986 | 美國 | 蘇聯 | 南斯拉夫 | 西班牙 |
9 | 1982 | 蘇聯 | 美國 | 南斯拉夫 | 哥倫比亞 |
8 | 1978 | 南斯拉夫 | 蘇聯 | 巴西 | 菲律賓 |
7 | 1974 | 蘇聯 | 南斯拉夫 | 美國 | 波多黎各 |
6 | 1970 | 南斯拉夫 | 巴西 | 蘇聯 | 南斯拉夫 |
5 | 1967 | 蘇聯 | 南斯拉夫 | 巴西 | 烏拉圭 |
4 | 1963 | 巴西 | 南斯拉夫 | 蘇聯 | 巴西 |
3 | 1959 | 巴西 | 美國 | 智利 | 智利 |
2 | 1954 | 美國 | 巴西 | 菲律賓 | 巴西 |
1 | 1950 | 阿根廷 | 美國 | 智利 | 阿根廷 |
女子賽
屆次 |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舉辦地 |
16 | 2010 | 美國 | 捷克 | 西班牙 | 捷克 |
15 | 2006 | 澳大利亞 | 俄羅斯 | 美國 | 巴西 |
14 | 2002 | 美國 | 俄羅斯 | 澳大利亞 | 中國 |
13 | 1998 | 美國 | 俄羅斯 | 澳大利亞 | 德國 |
12 | 1994 | 巴西 | 中國 | 美國 | 澳大利亞 |
11 | 1990 | 美國 | 南斯拉夫 | 古巴 | 馬來西亞 |
10 | 1986 | 美國 | 蘇聯 | 加拿大 | 蘇聯 |
9 | 1983 | 蘇聯 | 美國 | 中國 | 巴西 |
8 | 1979 | 美國 | 韓國 | 加拿大 | 韓國 |
7 | 1975 | 蘇聯 | 日本 | 捷克斯洛伐克 | 哥倫比亞 |
6 | 1971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巴西 | 巴西 |
5 | 1967 | 蘇聯 | 韓國 | 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4 | 1964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巴拉圭 | 秘魯 |
3 | 1959 | 蘇聯 | 巴拉圭 | 捷克斯洛伐克 | 蘇聯 |
2 | 1957 | 美國 | 蘇聯 | 捷克斯洛伐克 | 巴西 |
1 | 1953 | 美國 | 智利 | 法國 | 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