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學

“簡牘學”是研究簡牘歷史、制度及其所載圖文資料的學科(廣義的 “簡牘學” ,也包括對書寫材料為絲織品的帛書的研究) ,也是一門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獻學、語言文字學以及文物保護科學的新學科。

簡介

在紙張發明和普及套用之前,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以竹木簡牘為主要書寫材料的 “簡牘時代”。

20 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到中國新疆、甘肅等地進行所謂的探險活動,先後發掘出數以千計的漢晉簡牘,一時轟動全世界。從那以後的百餘年中,中國境內出土的古代簡牘總量已達數十萬枚之多,從時代上看包括了戰國、秦、兩漢、魏晉等時期的簡牘遺存。

隨著古代簡牘的不斷發現,簡牘研究亦應運而興。1910年代,王國維所著 《簡牘檢署考》及其與羅振玉合著之《流沙墜簡》 ,開啟了簡牘研究的先河。到1970年代,“簡牘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被正式命名,其後該學科的發展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已成為當代之“顯學”。

百餘年的簡牘學研究實踐中,國內外學者已發表大量簡牘相關論著,成果豐碩。這些論著大致分為簡牘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兩個方面。

基礎研究主要包括發掘報告、圖版、釋文、注釋、索引、字編、參考文獻和論著目錄等。

套用研究主要是運用新發現的簡牘材料,包括簡牘文字記載、實物以及器物、遺址、墓葬等諸多方面,結合傳世典籍研究當時的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科技、民族關係、中外關係、語言、文字、書法等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屬於具體課題的專題研究,各自有其側重點,因而不能全面反映簡牘學的發展狀況。隨著簡牘學研究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通論性的著作,但現有的此類著作,多屬對簡牘研究的諸多方面進行一般概述的“教科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