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簡牘博物館位於長沙市天心閣和白沙古井之間的長沙市簡牘博物館,設計為漢代風格,借鑑了三國時期盛行的高台建築形式。博物館占地面積1.2萬多平方米,一樓為3000餘平方米的保護庫房,主要用於對簡牘的脫水、保護和保存;二樓為展示廳,展示已經整理出來的簡牘和近年來在長沙附近出土的其他文物;三樓為研究中心。
長沙是我國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城市。1996年10月,長沙市走馬樓一處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紀年簡牘,總計14萬餘枚,超過此前中國曆年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由於三國時期史料匱乏,這批吳簡被認為是中國繼殷墟甲骨卜辭、敦煌文書之後的又一“世紀考古大發現”。2003年12月,長沙走馬樓又出土了1萬餘枚西漢時期簡牘,以文字的形式生動地再現了漢武帝時期的西漢盛世風雲。
為了讓這些數量空前的文物充分發揮其文化功能,長沙市和國家文物局共同投資6600萬元,建立中國最大的簡牘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將集簡牘的保護、研究、展覽於一體,充分展示我們祖先創造的輝煌文明。
中國古代在紙張未發明之前,典籍、文書主要寫在以竹、木為質地的簡條上,再用絲線綑紮聯結,便於閱讀和保存。古人把以竹為材料的稱為簡,以木為材料的稱為牘。秦漢以前,簡牘是使用最廣泛的文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