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此次修訂,基本原則依舊是保持本書原有的“簡明”特點,根據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訂版的基礎上,重新組織章、節、目的內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歷史沿革,並借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歷史認識修正了部分歷史評價,以更為客觀、公允的歷史評價作為理想訴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補充、調整,近現代部分無論是章節結構,還是內容都作了較大的改動,特別是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部分,以兩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國後50年的教育發展的主要軌跡。
編輯推薦
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教育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轉變,教育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我們開始感覺到1992年修訂版的內容已有些不能適應和滿足21世紀的新形勢和廣大讀者的新需求。為此,在廣泛收集讀者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的體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決定再一次對本書進行修訂。
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學校的萌芽
第二節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
第二節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節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節 《禮記》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秦、漢教育
第一節 秦代教育
第二節 漢代文教政策
第三節 漢代學校教育制度
第四節 漢代察舉制度
第五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節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的學校教育制度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士制度
第三節 嵇康的玄學教育思想
第四節 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
第五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隋唐文教政策
第二節 隋唐學校教育制度
第三節 隋唐科舉制度
第四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 宋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宋代的書院
第四節 遼金的教育
第五節 元代的教育
第六節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節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 明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宋元明時期的私學
第四節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鴉片戰爭前的清代教育
第一節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節 清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明未清初的進步教育思想
第四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節 顏元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清末封建教育的變革
第二節 龔自珍、魏源等對清末教育的批評和改革主張
第三節 洋務運動時期的教育
第四節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維新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留學教育
第四節 教會教育的新階段
第五節 康有為、梁啓超、嚴復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民國初期的教育
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教育活動
第二節 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文化教育戰線復古與反覆古的鬥爭
第四節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五四”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第二節 1922年的“新學制”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傳入和實踐
第四節 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第十三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宗旨與政策
第二節 國民政府的教育改革與學校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
第四節 陶行知的教育活動與思想
第五節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
第六節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反對教會教育與反對日偽奴化教育的運動
第一節 反對教會教育的鬥爭
第二節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教育
第十五章 革命根據地教育
第一節 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教育
第二節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教育
第三節 解放區的教育建設
第十六章 從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
第一節 改造舊教育,創建新教育
第二節 獨立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道路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對社會主義教育的全面破壞
第十七章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第一節 教育領域中的撥亂反正
第二節 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第三節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深化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黨的十二大明確地把發展科學、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學習教育科學,掌握教育規律,已成為大家普遍關心的課題;人們對了解和研究中國教育發展史,批判地繼承我國豐富的教育遺產也發生了日益濃厚的興趣。但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缺乏適用的材料。為了滿足這一迫切要求,我們編寫了這部《簡明中國教育史》。. 本書在編寫時,努力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對歷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紹和明確的評析;文字力求簡明扼要,既注意體系完整,線索明晰,又體現重點突出;既交代必要的歷史背景,又儘量壓縮與主題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