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愚溪往上游前行不到一華里,過石壩,見前面一塊豎著寫的牌子,“節孝亭”便映入了我的眼帘:節孝亭建於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為翰林院侍詔邑人熊學禮奉旨為其母守節盡孝而建。亭為磚、石、木結構,抬梁支撐屋面,封火山牆。亭內四根八棱石柱,高四米,柱上刻兩幅富有地方風味的對聯;亭上精刻生動有趣的雲龍圖案。節孝亭建於湘桂驛道上,是供過往行人歇腳飲茶之所。為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沒想到在愚溪邊的湘桂古驛道上有這樣一座節孝亭。節孝亭有些蒼老和衰敗的模樣,青石磚鋪就的地板已經凸凹不平,亭頂上的瓦有好幾處地方被風吹開漏下來一束束的陽光。亭內有供人歇息的石凳,有置放茶桶的石磴。一百多年前,節孝亭屹立在湘桂驛道上,給了經過此地的人們多少溫暖與清涼!透過歷史的煙雲,我仿佛看見有官人、文人、商人和無數平民百姓,他們走累了口渴了,就在這節孝亭里停下來,喝一碗解渴的涼茶,身上的疲憊一下子就消失了,再在石凳上坐一會兒,身上便來了勁。然後他們就起身,朝著他們的各自目的地一路前行。迎來送往,那時的節孝亭是何等的輝煌與榮耀!如今,驛道被現代交通所替代了,驛道上茅封草長,有的地方尋不到了蹤跡。沒有了來來往往的人馬,節孝亭也變得冷清與寂寞了。但我依然覺得,節孝亭的精、氣、神仍在。我由亭內到亭外,仔細端詳著節孝亭。南券門的上方,豎寫著“奉旨旌表”四個大字,下面則橫寫“節孝亭”,其書法水平和雕刻技術,均屬上乘。亭內的四根石柱上有兩幅行書對聯。一邊是:“古井流香,人懷六峒;聖泉此潔,地紀零陵”。一邊是:“憩片時,沿堤尋柳跡;飲一勺,放步到楓林”。這兩幅對聯不但平仄相拗、對仗工整,而且還極富零陵風情和風韻。亭的南面,是潺潺如歌的愚溪,沿著溪徑,可以尋覓柳宗元的足跡,那是何等的詩情與畫意!亭的北面是一個小山巒,山巒上長著茂密的楓樹林。夏季,楓林綠葉如蓋;秋天經霜之後,楓葉紅似二月花。讓人陶醉!用現今的話說,建造節孝亭的這個地方,是一處絕妙的旅遊勝地。我不知道熊學禮的生卒年月,也不知道翰林院侍詔是幾品官兒,更不知道他為何要在此處建一座節孝亭。但亭旁的茶舍記憶體的一塊《奉節母命鼎建茶亭記》石碑,記錄了熊學禮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熊學禮的母親,出生於瀟水河西岸一位姓張的富人家。她不但模樣長得漂亮,而且聰明伶俐,識文斷字,從小就懂得孝敬老人,愛護弟妹。嫁到熊家,也算是門當戶對吧。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熊張氏,保持並發揚了中國古代婦女的傳統美德,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儉持家,將一個十餘口人的大家庭操持得和和美美、親親密密。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幸福美滿的日子只過了八、九年,閻王爺就將夫君的命要了去。撫養兒女、照顧公婆的重擔落在了熊張氏一個人的身上。她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光耀著熊家的門庭。那時永州城裡的幾位富商,見熊張氏貌美如花,都想納她做妾,媒人來了一撥又一撥,熊張氏卻不為所動。她告訴媒人:“我生是熊家的人,死是熊家的鬼。我得為熊家堅守節操,我得代夫君盡兒媳的孝道!”年幼的熊學禮牢記母親的教誨,頭懸樑、錐刺股地發憤讀書,在湖南鄉試中脫穎而出。他一步一個腳印地為官,終於坐到了翰林院侍詔的交椅上。熊張氏七十壽辰時,熊學禮回到永州,他要大宴賓客,為母親做七十大壽。熊學禮把為母親制錦衣錦被、置綾羅綢緞、請客祝壽的事稟告母親。熊學禮滿以為母親許可的,沒想到母親卻說:“綾羅綢緞不要買了,錦衣錦被也不用制了。穿上錦衣雖然顯擺,但不合我的實際,對別人也毫無幫助,不可也,不可也!”母親七十大壽,熊學禮不想這樣悄聲沒息的,他得來一個讓母親驚喜的大動作。他想,母親堅守節操,又是遠近聞名的孝順兒媳婦,為母親建造一座節孝牌坊,母親一定會同意的。他把自己的請求稟報母親,母親還是不同意。熊張氏說:“建節孝牌坊揚名天下,於我來講榮耀是榮耀,可於眾人並無增益呀!”熊學禮在母親跟前跪下了:“母親大人,您總得讓您的兒子為您盡點孝道呀!”熊張氏沉思了一會,像是對兒子說,又像是自言自語:“我們這地方,要是有個涼亭、庵子就好了……”熊張氏沒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她心裡想著的是眾人。熊學禮理解了母親的心思,決定在湘桂驛道上建一座涼亭,亭內備茶水,以方便來來往往的行人。熊學禮沿著愚溪,尋到了施水灣這處佳勝。為了趕在母親七十壽辰之前建好涼亭,熊學禮一邊購地,一邊召集民工採伐木材、雕鑿石料,只用了短短二十天時間,就建好了這座配有茶爐房的涼亭。涼亭竣工的那天,熊學禮陪著母親乘轎來觀看。見此處風景優美,涼亭又建在官道上,寬敞、美觀又大方,熊張氏高興極了,笑道:“我兒是個孝子,善解母意哩!”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茶亭罷了,沒想到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了京城,傳到了朝廷,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深為熊學禮母親的節孝行為所感動,於是頒下聖旨,這座普通的茶亭便成了“節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