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管東貴,1931年生,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歷
台灣大學歷史系文學士經 歷
史語所助理員(1956.8-1960.7),助理研究員(1960.8-1967.7),副研究員(1967.8-1973.7),研究員(1973.8-1998.3),兼任研究員(1998.4- )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1965-1967)
國科會人文組兼任研究員(1973-1977)
史語所第四組主任(1974.7-1985.7)、代主任(1986.3-1986.7)
史語所副所長(1986.11-1989.3)
史語所所長(1989.4-1995.3)
曾任私立東海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灣大學等歷史系兼任教授
論著目錄
專書
1、芮逸夫、管東貴,《川南鴉雀苗的婚喪禮俗──資料之部》(原語田野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23,1962)。2、《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以血緣解紐為脈絡》,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3、《歷史解析——整體觀與歷史結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論文
1、董同龢、管東貴等,〈鄒語調查報告敘述〉,《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3/14 (1959):21-27。2、〈中國古代的豐收祭及其與「歷年」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 (1960):191-262。
3、〈中國古代十日神話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3 (1962):287-329。後收入陳慧樺、古添洪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頁83-149。
4、〈中國西南土著民族的試婚制的研究〉,《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台北:清華學報社,1965),頁421-501。
5、〈川南鴉雀苗的祭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下)(1966):525-572。
6、〈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1968):255-279。
7、〈入關前滿族兵數與人口問題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2 (1969):179-194。
8、〈關於滿族漢化問題的意見的討論〉,《大陸雜誌》40.3 (1970):94-97。
9、〈漢代的羌族〉(上)、(下),《食貨月刊》(復刊)1.1 (1971):15-20;1.2 (1971):87-97。
10、〈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3 (1971):445-488。後收入《清史論叢》5(香港:存萃學社)。
11、〈清初遼東招墾授官例的效果及其被廢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2 (1972):227-246。
12、〈漢代處理羌族問題的辦法的檢討〉,《食貨月刊》(復刊)2.3 (1972):129-154。
13、〈漢代的屯田與開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1 (1973):27-110。
14、〈川南鴉雀苗的神話與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3 (1974):437-466。
15、〈漢初經略北疆的國力結構〉,《總統蔣公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6),頁1115-1137。
16、〈漢代屯田的組織與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4 (1977):501-527。
17、〈漢初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頁537-552。後收入《中國通史論文選集》(台北: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1981)。
18、〈從漢簡看漢代邊塞的俸廩制〉,《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79),頁458-495。
19、〈戰國至漢初的人口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4 (1979):645-656。後收入《中國史學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81),第四輯,頁129-145。
20、〈漢代邊塞眷廩的範圍與分級〉,《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81),頁458-495。
21、〈我對「廟見」與「反馬」的看法〉,《大陸雜誌》64.2 (1982):46-49。
22、〈穀梁傳「不孤子」與「緩帶」解──明史解經的一個案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2 (1982):251-263。
23、〈略論歷史上的「偶然」與「必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4 (1983):15-34。
24、〈漢武帝經略北疆的戰略部署──兼論中國北疆問題的特性〉,《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533-562。
25、〈中國的青銅時代與青銅工藝〉,《食貨月刊》(復刊)16.1/2 (1986):50-55。
26、〈漢初的「眾建」與「推恩」〉,《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下)(台北,1988),頁365-373。
27、〈結構探討法在歷史研究上的時間幅度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3 (1989):677-710。
28、〈秦漢甘泉宮小識〉,《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頁53-63。
29、〈滿族漢化問題新解〉,《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論文集》(台北:中華書局成立八十周年紀念,1992),頁413-433。
30、〈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 (1993):639-658。
31、〈中華民國史民族志──漢族系〉,《中華民國史民族志》(台北:國史館主編,1995),第二章,頁39-65。
32、〈經典與古史研究〉,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台北:蘭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頁519-525。
33、〈整體觀與歷史研究──以中國古代封建制的變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 (1997):1-14。
34、〈漢代的未央宮〉,《金燁博士停年紀念史學論叢》(韓國:慶北史學會編,1998),頁709-721。
35、〈秦漢封建與郡縣由消長到統合過程中的血緣情結〉,燕京研究院《燕京學報》新5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1-29。
36、〈再論整體觀與歷史研究──從歷史表象到深層結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9 (2001):207-220。
37、〈漢河西四郡建置時間問題的檢討〉,宋文熏、李亦園、張光直主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台北:南天書局,2002),頁409-428。
38、〈柳宗元〈封建論〉讀後──兼論中國皇帝制的生態〉,《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頁445-458。
39、〈從秦皇到漢武歷史急遽震盪的深層含義──論中國皇帝制的生態〉,燕京研究院《燕京學報》新14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頁1-18。
40、〈西羌在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燕京研究院《燕京學報》新16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19。
41、〈秦帝國「速崩」問題的檢討〉,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上):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2006),頁43-57。
42、〈周人“血緣組織”和“政治組織”間的互動與互變〉,燕京研究院《燕京學報》新24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1-25。
會議論文
1、〈中國古代的娣媵制與試婚制〉,《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1981),頁9-31。後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史學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84),第五輯,頁215-256。2、〈漢於武帝時期扭轉北疆情勢的原因分析──從過去看現在〉,《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4),頁307-324。
3、〈中國北疆問題的回顧與前瞻〉,《三民主義與蒙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6-110。後收入《政治與文化》3(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1985),頁96-110。
4、〈封建制與漢初宗藩問題〉,《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377-402。
5、〈中韓文化交流史上的兩個特別人物──王景與高仙芝〉,發表於「中韓文化交流學術會議」。後收入《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韓、中文化交流》(韓國:國立安東大學主辦,1988),頁121-134。
6、〈秦漢時期的一國兩制──政治體制的衝突與統合〉,《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頁57-68。
7、〈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的血緣解紐〉,發表於「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5。後收入《中國史研究》1995.2:19-21。
8、〈從歷史發展看中華民族的處境與前景〉,《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頁270-275。
編輯整理
1、〈川南苗歌〉,《書目季刊》(董同龢先生紀念專號)14.2(1980):3-26。其他
1、〈回到文化問題的本題去〉,《台北文星》10.3 (1962):27-30。2、〈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接受外來文化的一點經驗〉,《東方》(復刊)4.11 (1971):40-41, 68。
3、〈科學中化問題中的「人」的因素〉,《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1 (1977):15-19。
4、〈從劉邦到漢武帝──光輝的歷史艱苦的歷程〉,《中央日報文史周刊》41 (1979)。
5、〈我對「歷史」與「史學」的看法〉,《歷史月刊》2 (1988):10-17。
6、管東貴譯介,〈史學與社會人類學簡論〉,《食貨月刊》(復刊)5.2 (1975):82-93,譯自I. M.Lewis, ed., History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London, 1968)的“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