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穎橋碑

石碑尚存,然而,七十多年的滄桑變換,當年的“箕潁橋”早已不復存在。 我濮以東,肆市如林,而其厄南北之通衢,據東西之要道,厥維箕山為最概。 自同治年間,黃水東決,堯王陵而東北,子房墓而西南,所有箕山名勝,昔曾為虎穴,忽變為龍宮矣。

【位置】

箕山集北頭東西大街路北,箕山河的東岸,立著一座石碑;碑高215厘米,寬81厘米,厚28厘米,碑座曾受損,現用水泥修補;碑帽為二龍戲水浮雕。碑身正面中央為三個楷書大字“箕潁橋”,上款為“中華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菏月中浣穀旦”;下款為“明經進士素蘭儀芳田書丹”。

【開制】

石碑的背面有377字的碑文。碑文大意說:“箕山是交通要道,周圍有堯陵,子房墓等名勝古蹟。自同治年間黃河決口,這一帶忽然變成了龍宮,洪水退去之後,每年陰雨季節,河水又暴漲,給過往行人造成不便。原先曾有人提出過修橋,不料民國14年黃河再度決口,給這一帶百姓造成很大損失。於是,民國17年眾多人提議修橋。由於首倡者熱誠,百姓們踴躍捐資,參與,不到一個月便把橋修好了。從此,人們過河不用再淌水、撐船。碑文中還為提議修橋,施工的組織者、協助者留下了姓名,讚揚了他們熱心公益的崇高品質,更希望後人向他們學習,多為公眾謀福利。碑文後邊,刻有為修橋捐資者224人姓名及捐資數目以及碑文的撰稿人、書丹人。
世人古來就有修橋補路積陰德的說法,這座石碑是修橋的見證,體現了這一帶百姓熱心公益的美德,也是啟迪後人光大中華民族美德的寶貴資料。為了使這塊碑得以長期保存,鄄城縣政協、箕山鄉政府以及縣文化、文物部門將這棟曾沉睡了二十餘年的石碑於1991年重新樹起並採取 相應的保護措施。水泥碑樓的兩側新書一副對聯,上聯是:昔日先賢隱居箕山留奇澗;下聯是:今朝石碑重立潁河變通途。
石碑尚存,然而,七十多年的滄桑變換,當年的“箕潁橋”早已不復存在。黨和政府在這裡建起了鋼筋水泥大橋,更使石碑顯現出了歷史價值。

【碑文】

附錄:箕潁橋碑
我濮以東,肆市如林,而其厄南北之通衢,據東西之要道,厥維箕山為最概。自同治年間,黃水東決,堯王陵而東北,子房墓而西南,所有箕山名勝,昔曾為虎穴,忽變為龍宮矣。迨其後,洪水雖去,而河道猶存,但使陰雨連綿,車駕行人恆苦不便。前十有餘年,箕穎附近有諸君有議創修,厥功告成。不料民國十四年,黃河又復東決,長空蝃 ,一旦漂泊殆盡矣!十七年春,齊解阮囊,各指魯菌,不彌月而橋工告竣。自前以往,深不用方舟,淺不必游泳,雖水洋洋,儼然驚人,而車磷磷,馬嘯嘯,如履平地。往來之便,伊誰之力?予追附驥尾,聊備令計,固不足道,試進為述之:提議倡修者,張君世賢也;監督總成者,谷君懷冉也;羽翼贊以成其事者,許君懷珍、李君鳴鑒、谷君德讓、王君傳文、王君世迎、谷君崇貴也。予秉筆直書,實記其人,為諸君之志在公益記也,亦非僅為諸君之志在公益記,為有類於諸君之志在公益記,則不得不為諸君之志在公益記。是為記。
清庠生兼師範畢業生梅嶺聶占元撰文
師範畢業生熙堂吳士敬書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