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力

“筋骨力”最早是中醫里的概念,《黃帝內經》就曾提到“筋為剛,骨為乾”,中國傳統武術里筋骨力訓練也是一個核心內容,形成了區別西方肌肉訓練的獨特體系。

傳統武術在功力訓練方面有一個名詞叫筋骨力,近些年來也被捧得很神秘,一提練功必定有抻筋拔骨、挑起大筋之類的說法,什麼筋長力大,骨重筋靈之類的詞語也不少見。
我曾親身做過實驗,用了三個月時間,日常練習時完全停止常規的力量訓練,只保留技術訓練,練習站樁(站樁一直是筋骨訓練的代表),事實證明確實是有效的,身體整體力量尤其是打擊時的爆發力不但沒減退,反而有比較大的增長,自己有很明顯的感覺,也通過外面那種擊打力量測試的機器進行了數據對比,雖然不知道單位是什麼,但打出來的數字上有明顯提升。現在把站樁和常規力量訓練結合起來,感覺效果更好。
“筋骨力”最早是中醫里的概念,《黃帝內經》就曾提到“筋為剛,骨為乾”,中國傳統武術里筋骨力訓練也是一個核心內容,形成了區別西方肌肉訓練的獨特體系。
往往一提到用力,首先想到的是肌肉收縮產生力量,這也是西方以肌肉力量為主的訓練體系立足的核心,這沒有錯,也是事實證明行之有效的,那么多人體極限式的世界紀錄在那擺著呢。
在西方解剖學中,筋就是韌帶,骨就是骨髂。骨骼是身體的支架,沒有骨骼的支撐人就是一堆軟肉,什麼力量也沒有。筋是骨骼與肌肉的連線,更是肌肉收縮產生力量的起點與發動機,在人體的運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廢一個人,不是打斷腿也不是割肉,而是挑筋。
骨髂本身不能產生力,但通過訓練變得粗壯堅實,能為發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就象一個大力士拿著一根鐵棍能捅死人,但把一張紙捲起來讓他拿著捅人,他力量再大也不能把人捅傷,因為紙卷承受不住捅人的力量。骨骼的作用我感覺在西方肌肉訓練和筋骨訓練中都是一樣的,都是起到一個支撐的作用。傳說中很多武術家體形瘦削卻體重很大,應該就是骨骼堅實的原因。我在站樁訓練過程中,在身體脂肪沒有增加,外形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一直處於穩定的體重也有上升,應該也是這個原因。
主要談談我對筋力的認識。人的韌帶是緻密的結締組織,是非常有力的,最能說明韌帶力量的就是手指,手指上再練也練不出什麼肌肉,但你做大重量硬拉時十根手指和你的腰腿一樣在承擔那一百多公斤的重量。練二指禪的人能夠用兩根手指撐起全身的重量,也絕不是靠的手指上的肌肉,承受力量的都是韌帶,由此可見韌帶的力量。為什麼有的人看著乾巴瘦,但掰腕卻很厲害,因為對腕力起決定作用的並不僅僅是前臂的肌肉,而是手腕內側的韌帶,大家把手握緊拳並向內彎曲,就能看到手腕內側凸起的韌帶。瘦的人不一定韌帶就細,如果他的韌帶比你更粗更有力的話,韌帶力量完全可以彌補肌肉力量的不足。
而傳統武術中很多練功方法都是在針對人的韌帶進行訓練,應該是前輩大師們很深刻地認識到了韌帶對於力量的重要性,但我覺得由此就把肌肉力量貶低為“蠻力”、“拙力”並排斥肌肉訓練也是片面的,人體運動由韌帶和肌肉共同的作用產生,光針對某一項練習還是難以達到最佳效果。
肌肉力量訓練時韌帶也要承受力量,也對韌帶有一定的鍛鍊作用,但韌帶的密度和力量都比肌肉強得多,肌肉疲勞了但韌帶還沒得到充分的刺激,所以專門對韌帶進行練習還是有必要的。
我看了很多據說可以挑起大筋的功法,感覺可以大體分成兩類,或者是兩大類相結合。
一類是在人整體保持一個固定姿勢的狀態下用意念誘導肌肉完全放鬆,肌肉完全放鬆了當然韌帶就要出力了,不然這個姿勢就保持不住。就象用兩根繩子同時拉車,一根繩子放鬆了,另一根繩子就要承受更大的力量。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市面上流傳的意拳站樁,聽說意拳還有門內秘傳的緊樁練法,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就屬於我要說的下一類了,本人也不是意拳門人,不妄作猜測評論。
另一類就是極力伸展關節或者彎曲關節,以人為用力的方式拉緊韌帶並保持一定時間,以此達到提高韌帶強度的目的。比如站樁時一般要求頭往上頂屁股往下坐,其實就是在主動拉抻脊柱,鍛鍊脊柱的韌帶。我在易武網裡給大家提供的幾個練習指腕力量的小功法其實都屬於此類。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
下面分析一下為什麼筋強壯了就有所謂的“整勁”了,韌帶除了連線肌肉和骨骼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包裹關節,人的各個關節都是肌肉比較薄弱的地方,膝、肘、腕、踝、手指這些關節處只有韌帶包裹著,那點肌肉完全可以忽略,所以肌肉再怎么發達手腕想粗起來很難。針對人體的這個結構,格鬥中也產生對關節進行殺傷的擒拿術和反關節技術。

人做每一個動作尤其是負重動作時,關節都是要受力的,不然無法支撐,而這個力也有相當大一部位是由韌帶來承受。我曾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壯漢扛起一個很重的槓鈴想進行深蹲練習,結果剛往後退了兩步,一條腿就從膝關節處扭曲折斷了,這就是他的膝關節承受不了這么大的壓力造成的嚴重後果。受了這種傷,他的職業生涯也由算是到頭了,如果他的膝關節韌帶夠強,就不會出現這種慘劇。
韌帶強勁有力,對關節的固定力量增強了,全身骨骼支架整體的承受力也就大大增加,在發力時能形成更穩定的內部支撐,能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在運動中也由於韌帶的高強度能更好地調動全身參與發力,所以能夠爆發出更強大的打擊力量。
對於傳統武術中說的筋粗力長很好理解,筋長力大我也一直不太理解,但運動員選擇時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看跟腱長度,一般跟腱越長的爆發力越好,跟腱長也是筋長的一種表現,不知道這二者間是否有什麼聯繫。
其實通過對一些武術資料的研究和考證,傳統武術並不是不注重肌肉力量訓練,比如傳統練法中的石擔(其實就是槓鈴)、石鎖、揉球、抖大桿等練法,其實都是同時對肌肉力量和韌帶力量在進行訓練,當然也有站樁、易筋經等專門針對韌帶進行訓練的方法,而且從常理上來講,傳統武術練習既然都能深層次地認識到韌帶對於發力的作用,沒理由把更明顯的肌肉視而不見。
筋骨力的大興其道也只能解釋為一些人為了私利而進行的“造神”運動,不把筋骨力說得神乎其神怎么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呢?怎么能來錢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筋骨訓練是科學的,有效的,從更深層的角度找到了增長功力的方法,而且還很適合東方人天生肌肉不發達的體質,這起碼從我的個人訓練中是切身體會到了。但筋骨力訓練的本質也只是一種身體素質訓練,和肌肉訓練一樣,是一種增長力量的訓練方法,只是訓練的著眼點不一樣,也有很好的養生效果。但正如你力量大不一定會打一樣,筋骨力再強也只是具備了一種身體素質,還是必須有相應的技術訓練和實戰訓練,能把這種素質在實戰中發揮出來才有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